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控制通胀放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

http://www.CRNTT.com   2010-11-24 08:27:38  


  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通货膨胀已从预期转化为较为严重的现实压力。尽管此次物价上涨可以从结构性、输入性以及成本推动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解释,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近两年大量超发的基础货币。上海证券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文章表示,持续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快速回升向好的同时,也埋下了通胀的隐忧。流动性并非均匀地作用于整个市场,不同领域的供需状况、价格敏感程度不同,使通胀本身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

  央行已在10月和11月分别启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应对手段,但考虑到流动性的释放已持续两年,而政策收紧才刚刚开始,其滞后效应根据历史经验大约在半年以后,因此负利率的彻底扭转和通胀的拐头还不会那么快,未来几个月因惯性和基数效应的影响,通胀压力仍将居高不下。这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基于季节性价格变动趋势和全球性货币泛滥推动的趋势性因素影响,明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通胀压力在明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尤其明显,全年物价预计将突破3%,在3.5-4%之间。

  文章认为,当前应坚决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宁可提高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也不宜过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有鉴于此,建议明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将3%至4%作为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目标区间和警戒线,央行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力争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控制目标相吻合,通过自我约束规则的建立和执行,实现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促进物价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为此,须尽快采取综合措施,防止通胀势头继续恶化。

  第一,收紧货币政策仍是应对通胀的首选。有必要继续收缩流动性,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继续提高利率,释放更强烈的紧缩信号,逐步消除负利率格局。应明确将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相机抉择,随时微调优化,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说,为抑制通胀,货币政策应回归中性或稳健的定位,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考虑到还需维持一定的投资和在建规模,财政政策应维持宽松的基调。从中长期来看,加息无疑有助于平滑经济波动,推动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也释放中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的信号,传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表明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速度。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