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关于记忆、遗忘、道歉与宽恕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0-11-14 09:30:19  


1966年9月,哈尔滨市“红卫兵广场”30万人“黑龙江无产阶级灭资造反点火大会”。 (杨秀云/FOTOE/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讯/当年的红卫兵向“文革”受害者道歉,“没意义“、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吗?北京青年报今载陶东风的文章“关于记忆、遗忘、道歉与宽恕的思考”,阐释了“道歉(以及相关的宽恕)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重要意义”:    

  《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近日报道了当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红卫兵,今年60多岁的申小珂等人,向当年的北外党委书记、今年87岁的程璧等老教师、老领导致信道歉,以及原北大附中的学生红卫兵向北大附中退休教师道歉,原北京矿业附中的原学生红卫兵向该校退休教师道歉之事。这些道歉事件目前看来还是个别现象,其意义仍然不可小觑。

   出乎我意料的是,虽然道歉才刚刚开始,却已经有不少人对道歉的意义心存怀疑。雅虎视点的调查显示,对于“如果您或亲朋曾受到折磨,你会原谅道歉者吗”的问题,37%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没意义,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在所有的回答中,这个回答的比例是最高的。这就有必要认真阐释一下道歉(以及相关的宽恕)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重要意义。

  这种道歉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在整个社会和政府还没有就历史做出全面、深刻、彻底的反思的时候发生的。这种道歉和忏悔的动力,主要来自个体的良知和对民族、历史的责任意识。正如有道歉者说的:“我们不想把责任推给别人,只想在自己的心灵净化过程中找到一点民族的良知”,“心里有罪,不会安宁。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也是为了后代负责”。揭发、检举、侮辱乃至无端殴打自己的老师,这类不光彩的事情,很多红卫兵肯定都干过,但不少人至今装聋作哑,讳莫如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我敢肯定,这些人不可能重获自己的尊严。

  这首先不是个人的错,而是我们还没有健康的、制度化的反思文化、道歉文化、忏悔文化和宽恕文化。这种回避历史的态度,不但无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恢复,不但施害者无法从自己的愧疚感、罪疚感中解脱,受害者也无法从自己的某种“受虐狂想症”中解脱。更加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回避和遗忘的态度,很难使一个民族真正从过去劫难的阴影中走出,真正开始新的生活,开启光明的未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