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土皇帝并非社会不稳定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0-11-07 09:25:48  


 
官员双面人生只是善于伪饰

  新快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陈县委书记“彪悍”与“温柔”之间的反差谈起,在当下官员身上,似乎并不鲜见。各位对这种现象有何评价?

  邹啸鸣:这既是“人格分裂”,又是“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官员之所以会规律性地表现出这种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对现有激励制度的正常反应。

  因为官员的“授权”事实上来自上级的“选拔”,而不是来自老百姓的“选举”,俗话说,端谁的碗,服谁管。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端的是老百姓的碗,所以对老百姓意见,丝毫没有真正的畏惧感。相反他们却敢于对老百姓“彪悍”,而且这种“彪悍”还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得到提拔,这种激励机制就导致官员们对老百姓越来越“彪悍”。

  但是,嘴上他们仍然强调“权为民所授”,仍强调“以德治官”。于是各级官员自然要做一些表面功夫,但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官员的“德”是非常虚的,并无客观标准进行评判,而且评判的主体仍然是上级。是上级“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因此下级官员就表现为假装“淡薄名利”。他们一边说些好听的话,但另一边却做些缺德的事。

  斯伟江:脱口而出的话,一般是真话。公开场合的话,大多是官话。“彪悍”和“温柔”,是社会角色的不同,倒也不算什么人格分裂,只能说,善于伪饰。

  德国人哈夫纳在其1914到1933回忆录中说,当时的德国公务员,都会说两套话语,能熟练切换。这当然是多年训练的结果。这本身客观上,只能说政府和社会之间有一个割裂,两者不是无缝连接,而存在一段隔阂。

  这种隔阂表明,某些官员和民众已经不是心连心,如何化解隔阂,建立沟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而于建嵘和陈书记的冲突,关键就是两套不同话语下的碰撞。

  吴木銮:确实如此。官员两面性主要根源于现在官员这套评价体系。对于上级,官员们就常常表现出“温柔”的一面。特别是在上级视察的时候,官员往往表现出“温顺”的一面。而即使于建嵘是社科院的专家,在官员面前,他的言行对他们的升迁也构不成影响。因此官员往往会在心急的时候表现出“彪悍”的一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