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8:06:51  


 
模式需要自我改进的过程

  有些人不承认或者贬低“中国模式”,是因为他们把模式看作一个非常理想的东西。这也不符合历史观。在社会领域,任何一个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百分之百的理想模式。任何模式具有历史性。西方模式也是一样。例如,西方的民主模式走了很长的路,从早期的贵族民主,到工业化时代的商业精英民主,到现在的大众民主,经历过很大的变化。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也一样,从早期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原始资本主义,到现在的福利资本主义模式,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有个改善的过程,有个进步的过程。就是说,任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须改革自身,以符合时代的需要。

  “中国模式”是客观的,但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种文化的人都有权利去看,去解释这个模式。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权利去看这个模式。正因为这样,东西方之间对中国的模式的争论永远不会中断。就像对西方民主一样,东方人经常从自己的观点去看西方的民主模式,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跟西方人看自己的民主模式是很不一样的。(当然,西方人对西方的制度看法也莫衷一是。)重要的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和对这一模式的“审美”趣味区分开来。过分“审美”就会导致过分的政治化或者道德化。

  对中国本身来说,“中国模式”既然已经存在,那么重要的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同的社会群体,已经开始从不同的意识形态角度来定义自身的“中国认同”。种种意识形态的定位,无助于中国认同的确立。中国认同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识之上。

  就外部来说,“中国模式”涉及到的是中国的国际认同问题。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目前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已经无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模糊性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同样,这种“确定性”只能来自于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知。进而,如果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力量更无从谈起。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模式”的改进问题。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这个模式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视或者漠视。只有承认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这个模式加以认真地研究,找到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而事实上,如何改进“中国模式”,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