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李稻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略

http://www.CRNTT.com   2009-12-08 10:30:37  


财政政策必须发挥核心作用,幷且执行“宽财政、紧货币”的基本政策取向。
  中评社北京12月8日讯/中国经济到了非调整结构不可的时候,这既是经济增长和优化的短期压力,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需求——中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中国潜在的大市场。第一财经发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等文章如是说。

       中国经济调整的紧迫性

  文章认为,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格局,这一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逼迫着中国经济必须立即进行结构性调整。

  结构性调整的紧迫性有各种各样的表象,从本质上讲,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导致了中国经济必须刻不容缓进行结构调整。

  第一个最基本因素,是就业市场的压力,使得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压力持续存在。然而,大规模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反弹并不可持续。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根本增长之路。

  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超过60%,这两个指标在新中国60年经济史上都是创纪录的数字,而这也意味着,这种模式很难在未来若干年继续支撑经济增长。

  第二个基本因素,可能没有严格的学理支撑,但是,要求中国为全球经济再平衡负一定的责任,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国际舆论和政策环境的压力。这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已经产生了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到中国的对外关系上。

      结构失调的深层原因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象是非常清晰和明显的,它体现在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过低;投资占GDP比例过高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也过重。但这还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调的表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

  深层原因第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彻底,很多制度上的因素导致并加深了结构失调。比如地方政府的GDP政绩导向、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因行政提拔要求而内生的对投资和规模的发展要求、受政府控制的基础性资源价格长期偏低补贴和加剧了投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体系建设落后等等。

  在这之外,发展战略的错位,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调的另一个深层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从学者到政策制定者,深受东亚四小龙以及日本等国发展模式的影响,无形中沿用了一个“出口导向的、发挥低廉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在这一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许多农村廉价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出口迅速上升,外汇储备不断上涨。这一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发展战略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今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已经明显是不适合的。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制定政策时不应仅考虑对本国的影响,还应考虑到国际影响。比如,作为一个大国,当中国追求一种出口导向、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时候,就会使得全球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迅速下降,并会使得全球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迅速上升,造成一种“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当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时候,中国的贸易结构、对外出口、贸易顺差,无形中逼迫着中国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发达国家贸易伙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会带来相当数量的失意者,这部分失意者会通过政治渠道将不满发泄在中国的身上,这就是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挑起贸易战的根本原因。

  因此,中国经济必须走一条大国发展战略。

  在这方面,政府必须起到主导作用。必须使用手中的财政政策、贸易政策等一切手段来保护、来维持和推动国内市场。大国发展战略最核心的要点,就是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自身市场这一最大优势。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