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查道炯答中评: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仍在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16-09-10 08:13:26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秦正阳)由盘古智库主办的“中国、G20与全球治理论坛”于9月5日在北京举行。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在媒体交流环节对中评社表示,想要探讨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治理”的含义;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问题,不应该用非白即黑,国内、国外,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穷国、富国,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等粗线条甚至是过于简单化、情绪化的二分法。

  查道炯表示,“治理”一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它成为国际间公共政策讨论的习惯性、甚至是标杆性用语,可追溯到世界银行在1992年推出的一份题为《治理与发展》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基调之一是:包括非洲受援国在内,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依然不发达,并不是因为包括世行在内提供外援的机构要求的政策设计有问题,而是一些受援国自己有政府但没有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报告出炉后,世行等国际机构出资,在全球推广有关改善发展中国家“治理”水平的研究。

  査道炯指出,今天我们提到“治理”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当年世行报告的大标题。从那个标题中不难看出,作为概念,“治理”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英文中的governance,翻译成“治理”,是不是合适?是有讨论空间的。在西方国际问题学术研究界,以《全球治理》为刊名的学术杂志,也是在1995年才推出。如今,“治理”这个词,加上一个前缀,用在几乎所有的全球性政策和学术讨论场合。

  他认为,“治理”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探索的起源是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足,但现实的成因也是多层面的;因此,没有模型可复制;而这种探索还是要依靠一个机制,包括政府和以政府为单位的国际组织。在他的理解中,“治理是一个过程,所谓的国内治理或全球治理都是一个过程,层次不同而已。”

  查道炯表示,自己并不赞成国内的相关讨论中的一些习惯性说法,例如,认为全球治理就是要在“拆庙”和“建庙”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一个既有的国际机制用起来不那么顺手,就该要么阻止它成事,要么另起炉灶。在查道炯看来,这种思维,听上去很“爽”、很“义气”,但是,就像推出并推动“治理”这个概念的世行一样,没了客户,它还能作为银行存在吗?

  他说,“相互依存”是我们思考全球治理的一个有用的概念。至于如何回应国际上对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关注问题,其实,经过近三十年的观察和辩论,具体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的机构中,例如世行、国际货币基金,越来越集中的共识是:评价一国政府的一个必要标准是它能否兑现自己的政策承诺;在这一方面,对中国的行政执行力的评价,全球都是正面的。我们自己没有理由,因循守旧地用非白即黑,国内、国外,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东方、西方、穷国、富国的简单化、情绪化二分法看中国如何处理我们在全球的利益和追求。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9月4至5日在杭州举行,会议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由盘古智库举办的“中国、G20与全球治理”论坛就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贡献、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多项议题展开讨论,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主旨上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庞中英,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运成,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研究院何兴强,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栋,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