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拆迁市长”离开后的大同

http://www.CRNTT.com   2014-12-23 12:37:32  


 
  争议在继续

  对于耿彦波这种“激进”的做法,一直不缺批评者,是非功过的争议仍然在持续。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批评是,举债造城,必将贻害百姓,同时给后任带来巨大的财政麻烦。批评者都知道,耿彦波离开大同的时候,留下了100多亿元的债务。

  哲夫说,这是一叶障目,他和耿彦波长谈过两次,“耿彦波亲口告诉我,债务100多亿元,但他同时留下150亿元的土地置换收益,还有一些没有收回来,如果全部收回,应该总共有300亿元,其实大同根本不欠债”。

  哲夫最终转变自己的态度,与此有关。“耿彦波像企业家一样在经营城市,他把整个城市盘活起来,让它变成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他把新区的配套和环境先做好,让土地迅速增值,再把土地收益变成拆迁资金。”

  但在民间,这一情况并不被普遍掌握。《南风窗》记者多日调查走访,得到的来自草根阶层的最集中的想法是,就算举债,花钱,也不是坏事。“多少地方的政府也在举债,花钱,但没看到办成什么事,耿彦波花钱,但他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办了事啊。”

  另一种声音是,耿彦波的工作方式,是集权式的,他远远超越了一个市长的职能范围,将权力、财力全部集中在一人之手,强力推行自己的想法,这与建设现代政府的方向背道而驰。

  集权,正是耿彦波在民众之中建立“卡里斯马”式权威的重要基础。对于这样的一个市长,不少人却热情拥戴,甚至下跪挽留,离开已近两年,依然念念不忘,俨然是传统“奴性”的爆发。哲夫认为,这样说也并不为过,不过却失之迂腐,长期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市民,一朝之间被激发出热衷于公共事务的热情,但呈现出来的却是“奴性”的面貌,其中折射出的恰恰是制度本身的悲哀。

  崔志说,在长期没有希望的条件下,老百姓这样做就是迫于无奈。“如果官员都很能干,肯干,那么耿彦波对大同算什么呢?制度如果能确保官员的能与勤,换谁做都一样,老百姓就不会这样留恋一个官员。挽留耿彦波,正是担心大同好不容易看到的希望,会因为他的离开,人走政息,重新回到过去。”

  耿彦波离任,新市长到位之后为顺应民意,曾提出“五个凡是”,表示将延续耿彦波的建设思路。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集权式的工作,会产生大量的寻租机会,所以也有声音在问,耿彦波难道一尘不染?对此,一名了解耿彦波的当地官员称,“他的拆迁与造城树敌无数,每天多少人在等着他犯错,他敢贪么?”

  “从感情上说,不少大同人思念耿彦波,是真的被他感动了。”崔志说。

  作者:南风窗记者 李少威 发自山西大同、太原 来源: 日期:2014-11-25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