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回望一战百年 1914年的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4-03-19 10:41:14  


 
  与当下的世界格局最大的不同是,1914年,除美国外,世界上几乎所有强国都集中于欧洲。从工业产量来看,德国已超过英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英、俄和法国依次占据三至五位,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则排到了六至七位。如果考虑到美国在一战前的“军事侏儒”地位,可以说,当时世界上所有军事强国都集中于欧洲,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战不仅是一场“欧战”,更是“世界大战”。

  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集团间的主要矛盾无非是三个。第一是俄国与奥匈帝国关于巴尔干半岛的争夺;第二是法德矛盾,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后,一直抱有“收复失地”的宏大理想,也就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提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而德国相应地自然也在时刻准备着应付法国的复仇,但法国最大的尴尬在于,与德国的实力差距在普法战争后越拉越大,到一战前已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果单独复仇只能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拉上英国和俄国才有胜利的机会。

  最具决定性的矛盾是英德矛盾。当下有很多人,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都喜欢将2014年的日中关系比附为1914年战前的英德关系,但此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战前的英德是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帝国,英德矛盾也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矛盾,显然今日中日的国际地位并非如此,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对于世界而言更远非“决定性”。

  一战前,德国虽然在工业总量上已略超过英国,发展势头也更为威猛,但从总体经济实力上,特别是在贸易、金融、对外投资和殖民地经济上,德国与英国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从军事力量上来看,德国当时无疑是世界第一陆军强国,但从海军实力上,英国仍然是无可置疑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

  依照英国的传统国策,英国不仅无力更无心和德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陆权”,双方在此并无原则性矛盾。问题是,德国竟然在二十世纪初启动了大规模扩充海军的计划,这显然突破了英国的底线。英国人一贯的海军战略执行的是所谓的“双强标准”,即吨位数要大于另外两强的总和,而德国竟然想挑战它们演戏了数百年的海洋霸权。

  于是,双方展开了一战前最为波澜壮阔的“海军竞赛”。德国最愚蠢之处在于,作为一个陆权国家,在维持一只庞大的陆军之余,事实上根本没有财力与英国进行军备竞赛,表面的大张旗鼓背后,德国海军的吨位数其实从未超过英国的一半。

  有一种说法是,正是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最后引发了一战,但反面意见认为,军备竞赛与战争并无直接关系,二战后美苏间的军备竞赛最后停留在冷战层面,苏联直接被拖垮;二战时希特勒大肆扩张军备,英法没有跟上,反而助长了纳粹的战争野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