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供给决定中国经济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3-04-03 08:40:00  


  中评社北京4月3日讯/近年,一些著名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在经济运行大方向判断上频频犯错。2011年,“新周期”预期被证伪;2012年,一年“寻底”年终被市场确认;2013年初,复苏预期被经济数据冲淡。到底错在哪里?

  证券时报发表记者陈勇述评文章认为,仅在需求与周期问题上打转是误读中国经济近年变化的根源,遗漏了更重要的供给视角。

  转型逻辑提供视角:从供给入手解读经济变化

  文章称,2011年,一些著名分析师和经济学家提出 “新周期”说法。这个说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一年经济下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2011年底企稳,通胀低位回升。“产出和价格双升”预期形成新周期联想。这违背了经济学常识:如果需求继续上升,就会进一步拉高通胀,触发政策调控;如果需求不上升,哪会有新周期?产能未经充分调整,又怎会产能扩张?如果没有产能扩张,怎会有新周期?

  第一个错误是因为忽略供给约束,从而刻舟求剑地误判了新周期。

  2012年整年,投资界人士都在争论经济底的位置,一季度GDP环比增速见底;三季度通胀见底,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见底,但股市不认账。

  多次失望后,低迷市场最终形成预期:无论从需求看(房地产泡沫、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还是供给看(劳动力短期、资源能源瓶颈),中国经济还将继续探底,产能过剩将持续困扰中国经济,需要一次浴火重生才能走出底部。市场起初对三季度经济见底无动于衷,但2012年底最后几天,股市终于强劲反弹,这被视为基本面过度悲观的预期修复。

  过去两年的错误,一个共同特征是在需求与周期问题上打转,这使我们意识到,仅从需求角度理解中国经济近年变化,可能会遗漏更重要的方面。

  2013年面临如下形势:弱势复苏、通胀回升、政策中性、改革推进,平淡的基本面很难得出清晰的投资逻辑。

  首先需求的逻辑不可行。总需求温和,出口和投资高增长不可持续,零售增速低位回升,强周期下行业轮动的图景不能见到。价格和盈利回升逻辑不强,一是价平量稳,盈利改善幅度不大,二是食品价格至今在季节性下降,上中游产品价格旺季涨势微弱,唯一指望的是下半年食品类价格周期性回升。

  从流动性入手寻找投资逻辑需要较强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非信贷融资继续快速扩张,管理层不采取手段约束,这样,实体经济流动性就不会太紧,但刚刚公布的银行理财监管新规否定了这个可能性;第二个假设是热钱继续大规模流入,在中国经济弱复苏和美元强势预期下,这个假设不大现实。

  转型的逻辑较为可行。短期看,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催生主题性机会,长期,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意味着大消费是战略投资重点。更重要的是,转型逻辑提供了一个视角:从供给入手理解经济的中期变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