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中国应设经济学大奖 激励人才

http://www.CRNTT.com   2009-02-23 17:52:07  


中国经济发展状态本身,就是经济学需要解析的大课题。
  中评社北京2月23日讯/窦含章今天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目前对中国经济话语权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能够真正代表国家利益幷拿出真知灼见的中国经济学家,数量还是太少,声音还是太弱。”“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中国没有一批高水平、忠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家,不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会旁落,还会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因此,中国需要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来发现经济学人才。”文章内容如下: 
 
  对任何国家来说,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都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金融市场、影响百姓和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甚至还能间接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因此,对中国经济话语权感兴趣的人就更多了。 

  目前,在中国财经媒体中,除了官方声音和少数比较严谨的经济学家以外,有三类人群很活跃。一类是外国投行,比如摩根大通、高盛、瑞银这些大型国际金融机构;一类是国际名人,比如索罗斯、巴菲特,再加上蒙代尔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有一类来自中国本土,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经常发表一些惊人之论,引得媒体和公众一片哗然,但对中国经济却没有多少帮助。与这三类人相比,能够真正代表国家利益幷拿出真知灼见的中国经济学家,数量还是太少,声音还是太弱。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些能够代表国家利益、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本土经济学者知名度不够、媒体关注度不高,无疑是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由国家创设属于中国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中国与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无缘,是许多国人长久以来的心病。有的人甚至因此慨叹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几年前,香港某教授就宣称:“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笔者认为,中国不是没有合格的经济学家,只是在培养本国经济学家的体制机制上还欠功夫。比如,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科学,长期停留在学习西方的阶段,始终跟在西方理论创新的屁股后面跑,缺乏创新,以至于要想在国内经济学界出名,都要先到国外去镀层金。激励经济学人才成长的奖励机制也有很大缺陷,缺少权威的经济学奖项等等。 

  目前,中国最规范、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学奖项当属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这项于1983年设立的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将评出第13届。但是,这项奖励不是针对学者个人及理论的实践效果,主要是针对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理论性过强,因此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同时,该奖的奖金虽几经提高,但到2009年,总金额也只有30万,分到每篇论文和著作上,就是2、3万元,激励作用明显不强。另外,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等单位还牵头主办了一次号称“中国的诺贝尔奖”的中国经济学奖。可惜,该奖只办了一届,便没了下文,不知是中国再无经济学家好评,还是其他原因。 

  因此,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设立中国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十分必要。一方面,国家近些年已经设立了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有先例可循。另一方面,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还可以保证奖项的权威性、连续性,有利于提高获奖者的积极性和知名度。如果国家通过此一奖项的设立,能够不断培养出代表中国的高水平经济学家,那么对国家的好处绝不会比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小。 

  爆发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一群糊涂的经济学家不仅可以给国家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害,还会把整个世界带入经济衰退的泥潭。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中国没有一批高水平、忠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家,不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会旁落,还会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因此,中国需要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来发现经济学人才,幷让这样的学者成为媒体上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