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面临的新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6-07-06 07:44:41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石。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78年至今,就业人员总量从4亿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7.7亿多人。在连续多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一千万人的情况下,中国的失业率基本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即便是以国际上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指标来看,中国目前的调查失业率大约也只有5%,属于世界上失业率较低的国家。

  中国网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文章分析,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就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时期,如何应对就业领域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概括来说,这些新挑战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降速对就业带来的冲击。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扩大的重要引擎。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2010年,中国的GDP增速为10.6%,但2015年已经降到7%以下。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依然十分庞大。目前中国城镇新增长劳动力大约有1300万人左右,但在总量需求方面却只有1000万人左右。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缺口大约在300万人。在国民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过渡时期,想要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显然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凸显,转型升级紧迫。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面临的冲击最大。随着传统产业“去产能”、“去库存”问题的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的就业问题开始显现。根据有关机构的测算,仅钢铁和煤炭领域如果完成“去产能”任务的话,那么就将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职工需要转岗再就业。

  三是劳动力结构转变对使得就业工作面临新的问题。由于长期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抑制作用,中国人口增长率快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在近些年也出现了“拐点”,这表明维持了多年的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开始逐渐衰减。据统计,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2011年底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继续比上年减少487万,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已经降至66.3%。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老龄化程度的迅速上升,使得劳动力的负担系数也有了快速的提高。

  四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新常态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以技术取代工人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有“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日益加剧所导致的“倒逼机制”。但是,新技术在弥补用工短缺的同时,也势必会对低技能工人产生排斥。

  文章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石。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新就业工作思维模式,努力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双重目标。为此,要做到:

  首先,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关键。虽然我们放弃了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做法,但维持经济增长下限的目标不可放弃。经济放缓是为了更好地调结构、提质量,更好地调整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因此,必须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使扩大就业奠定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

  其次,注重保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稳定的协调性。要兼顾“去产能”与“保就业”的双重目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保就业”这个中心工作来开展。采取多种措施,实现相关企业职工的顺利转岗,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事实上,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还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与创业机遇,比如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至少为上千万的劳动者创造了就业岗位。

  再次,树立“人口质量”与“就业质量”观念。尽快提高劳动力队伍素质,以质量取代数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对基础教育的加强和均等化,也包括强化对现有产业工人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需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产业工人队伍,这既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优化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还能起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的“两难”困境。若能抓住机遇,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取得实效,那么第二次人口红利就会提早涌流出来。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坚实动力,也是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可靠保证。

  最后,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无论是经济增速下降,还是产业结构升级,贫困家庭、女性、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都有可能成为劳动力市场当中的最大受害者。这不仅要求国家不断完善就业失业保障机制,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帮助政策,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公平就业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