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金融体系高效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

http://www.CRNTT.com   2015-12-12 08:17:5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中评社北京12月12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下一步金融改革开放相关工作汇报,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开放的金融体系,是决定“十三五”时期及中国经济未来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每日经济新闻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认为,中国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存量,然而金融体系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在短期内滞后于整个市场体系的改革。再加上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资金运用的损失率、呆坏账率高,不仅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产生了大量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相对落后的局面。信贷投放集中于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其次,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有明显的“挤出效应”。2011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表外融资与债券融资,跟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与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反差和背离。但是,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和虚拟经济内循环。

  第三,货币乘数和产出效率下降。今年以来,货币乘数与经济产出呈现出明显背离——货币乘数有所上升,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主要是因为政府为稳定债务和资产价格,信用创造由外转内不断深入,但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货币乘数的回升更多是为了对债务压力的缓冲,而非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因此,金融如何真正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依然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面临的重大难题。

  文章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一方面,要通过宏观审慎控制金融系统顺周期性、控制信用的扩张速度,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与此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以及直接融资等全方位金融体制改革,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

  另一方面,要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可以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型银行体系,在信贷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等方面与中小企业进行更好的匹配。

  “十三五”期间应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除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机制,还应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战略。

  要突出金融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的发展思路。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型发展,当前亟待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而转向更加有利于经济升级,和产业自主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

  这类金融体系应该作为国家的战略投资体系,通过运用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投入、资本市场融资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为中国经济实现升级提供系统性的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国家把推动“金融双向开放”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目标,而这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中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章指出,未来五年,国际国内金融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中国仍面临着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低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与利益分配方面严重失衡等问题。要在新一轮全球金融竞争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得国际地位,就必须实施审慎、有序的渐进式金融开放和金融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金融/资本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市场化配置,破除制约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之加快向市场配置性金融转变。

  同时,要积极调整储备资产配置结构,以“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为契机,着力构建辐射全球的投资交易与支付清算体系、信用评级体系与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国际金融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