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如何看待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

http://www.CRNTT.com   2014-05-08 08:13:52  


 
  当前改革是1994年汇改的延续

  文章介绍,1994年汇率并轨,中国就确定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安排。2008年新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五章第二十七条对此有明确的阐释。1994年初汇改,强调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单一”特征,主要因为并轨前是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并轨后,境内所有人民币外汇交易均使用一种汇率,满足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一般义务,即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避免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种汇率安排”的要求。2005年7月汇改,强调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但参考篮子并不是盯住篮子,当局一直申明要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其逻辑就是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大于求,否则,就不会有名义有效汇率的显着升值。

  1994年并轨以来,中国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渐趋向均衡合理水平。国际上通常用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均衡状况。经常项目不管顺差还是逆差,只要在GDP的一定比例以内都属于合理,不能说经常项目收支相抵、差额为零才是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均衡。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从2010年开始,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标准以内,2013年该比重是2.0%,201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0.3%。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危机以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趋向平衡,既有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因素的影响,更有经济增长内生性增强、居民消费升级、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2012年起,负责国际汇兑事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调低了对中国经常项目占比的中期预测值,并在与中国的年度磋商报告中将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评估结论由“显着低估”(significant undervaluation)改为“温和低估”(modest undervaluation)。

  近年来,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合理,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中国又抓住国际收支趋向平衡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因此,理解最近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不能只孤立地看其水平变化,更要与央行利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改革结合起来。这是朝着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正确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得人民币汇率具备了双向波动的微观市场基础。危机以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趋于改善,而外汇储备增加额居高不下。这里既有资本流出渠道不畅的国内体制机制原因,也有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这次危机发生后,美欧日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低利率、宽流动性,使得新兴经济体经常面临脱离本国基本面的资本流动波动冲击,中国也是深受其影响。2005年到2009年期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对中国国际收支总顺差的贡献是七三开。此后,除2012年资本项目出现少量逆差外,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对于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转为四六开,就是资本项目现已超过经常项目成为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2013年,这个比例是36%:64%。其中,因为境内企业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或者说是“做多人民币、做空外币”的财务运作,导致2013年中国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也就是国际收支口径的证券投资加上其他投资这两个项目,由上年的净流出2123亿美元转为净流入1382亿美元,这一进一出振幅达3505亿美元,完全可解释当年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增3340亿美元的变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