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吴澧:要抵制日货,必伤中国人

http://www.CRNTT.com   2010-11-12 10:11:32  


 
  第二种方式是政府禁止进口日货。文革时就是这样,市场上任何外国货都见不到。虽说缺吃少穿,买什么都要票,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领导中国人民也熬过来了。内政估计笔者相信《环球时报》:中日若打政府主导的“连环反制战”,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也能熬过来。只是世贸组织对政府的经济行为有很多限制,禁止进口日货,不但日本反对,其他国家物伤其类,也可能反对。 

  第三种方式,不但有效而且政府不必直接出面。这就是发动民间禁止买卖日货。 

  这一方式,上世纪三十年代颇为流行。笔者未能躬逢其盛,幸好文学有反映,仍可窥见真相。比如,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这部小说在1959年还拍了同名电影。 

  江南小镇。学生抵制日货,警告林老板的女儿不得穿日本衣料上学,否则剥下来烧。林老板发牢骚:“哪一个人身上没有东洋货,却偏偏找定了我们家来生事!哪一家洋广货铺子里不是堆足了东洋货,偏是我的铺子犯法,一定要封存!”林老板花了四百块钱贿赂(国民)“党部”,得以撕了商标当国货贱售。但年景不好,卖不出钱,最后铺子倒闭,林老板潜逃。借钱给他做生意的人来抢东西。其中有个张寡妇,混乱中丢了怀里的婴儿,她疯了。 

  茅盾并没有将林老板的遭遇完全归因于抵制日货,小说远比本篇短文能讲到的复杂,但一些基本环节至今通用。 

  假设大学生李四的爸爸不叫李刚,没有门路,只得借了钱自主创业,“山寨”一批索尼产品卖卖。除了盗用品牌,他和日本其实没关系。但大家都叫“抵制日货”,他的店也不敢开了。三个月还不出利息,按贷款合同的通常条件,大庄家(如国有银行)可称李四“赖帐”,有权要他连本带利一次还清。大庄家有势力,可以拿到清算的大头。在《林家铺子》里,就是恒源钱庄到林家铺子“守提”,“毫不顾面子地派人来提取了当天营业总数的八成”。民间融资渠道复杂,那些凑份子的亲戚朋友最倒霉,他们往往血本无归。李四的爷爷会蚀掉“棺材本”;在《林家铺子》里,就是朱三阿太这样的孤苦妇道人家发疯似地反覆说:“少了我的钱,我拼老命!”民间并不理会破产法规(如果有的话),债主蜂拥而来拼命抢东西。拼不过的朱三阿太和张寡妇等,还要被前来解决“群体事件”的警察驱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