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三大畸形因素透支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7-29 08:17:32  


 
  民以食为天。由于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坚挺势必会增强人们的通胀预期,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央行对2013年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59.1%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6.8%,与上季基本持平。其中,36.8%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水平“上升”,51.8%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或“下降”,11.4%的居民“看不准”。

  物价上涨对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较大。低收入居民家庭由于消费能力比较弱,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在食品价格全面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居民家庭受到价格上扬的拖累尤为明显。首先,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负担当年新增收入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其次,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抑制了低收入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增长,使低收入居民家庭实际食品消费增长受到抑制,形成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与实际食品消费支出涨幅回落形成较大反差。最后,价格上涨影响了低收入居民家庭膳食结构的改善,在价格涨幅较高的年份,出现营养食品消费比重上升速度放缓,有的甚至出现回落。

  受物价持续走高影响,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消费者又回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的日子。此外,城镇居民自主创收比重较低,财产性收入不仅增长缓慢,而且比重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低于工资性收入3.6个百分点,低于经营净收入6.4个百分点,低于转移性收入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7.3、0.7和12.9个百分点。从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为71.2%,财产性收入只占2%;2012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6%,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重不升反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2%上升到2008年3.1%,2012年降至2.6%,在四项收入中所占比重最低。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过于依赖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收入整体的贡献率偏低。上述因素直接导致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略有下降。伴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以及居民对通胀预期的增强,城镇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

  教育支出过高是居民家庭的沉重负担

  文章指出,期盼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家长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舍得在小孩身上花钱。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少家庭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此外,还有许多家庭宁可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国门去,致使居民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负担不断加重,不仅掏空了家长的腰包,还挤占了居民用于其他消费项目支出,而且由于教育支出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居民不得不积累大量的预防性储蓄,降低即期消费倾向。

  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下限是4.07%~4.25%。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了6000美元,但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12年仅达到4.1%,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6.8%。

  而另一方面,据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整体来看,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

  家庭的教育投入不该成为家庭的负担,一方面教育不只是家庭的事,而是关乎全社会利益的大事,属于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个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自身命运、家庭命运,而不是加剧社会贫困分化,固化社会阶层。教育支出增长过快,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要加强规范各种不理收费,切实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减轻居民的教育负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