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潘锡堂:文化交流缔造两岸双赢新机

http://www.CRNTT.com   2016-11-23 00:10:00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潘锡堂(摄影:兰忠伟)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兰忠伟)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昨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潘锡堂在论坛上发表题为“从文化交流论如何缔造中华文化的两岸双赢新机”的报告。

  潘锡堂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在两岸三通之后,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的沟通,深化感情的融合。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潘锡堂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两岸同胞根脉相连,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文如下:

  一、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 开创两岸双赢

  马英九于2009年6月倡议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建议将正体、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 大陆对此表示欢迎。时任中共国台办发言人的范丽青在例行记者会上说,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为使两岸民众在文化、文字之使用更方便交流,大陆赞成两岸专家学者透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已成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及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其意涵实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文字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指标,任何一个文字体系都是经过无数岁月的焠炼与铸造,累积了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才能形塑出独特的文化资产,透过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的限制,传衍至后人,让后代子孙可以领略先人史事,感通先人的智慧与理念,并且拓展到其他地区,感染其他民族,伸展文化的领域。

  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语言,使用的都是相同的文字,不同的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整理与简化,大陆并没有废除正体字,正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根据统计,现在使用简体字的地区,以大陆、新加坡为主,估计使用者约有13亿多人,台、港、澳则用正体字,总计约3千多万人。当前两岸关系缓和,加强交流又是两岸双方一致的共识,因此在两岸文字方面深入探讨与强化合作,诸如共同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之举,实有其必要性。

  事实上,正体字与简体字,均渊源自中华文化传统,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都各具特色、也各有其优点。先就正体字而言,正体字的发展起源,是根据“六书”而造字,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六种原理,每一个字都是有所本,因此,可以望字思义,容易理解。初学者或许会觉得笔划复杂,不易学习;但学会了以后,一通百通,运用自如。再就遣词而论,当代人只要通晓正体字,即可轻易进入一千三百年前,唐朝诗仙李白的意境,感受与古圣先贤超时空对话的气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