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执行主体是谁?

http://www.CRNTT.com   2011-01-18 10:56:14  


 
  在危机期间,很容易理解政府的干预。不过,如果政府干预过度或者过度使用(甚至滥用)杠杆,也会物极必反,导致另一类危机。现在看来,中西方都面临这个问题。在西方,政府动员的庞大的经济资源流向金融机构,比较有效地阻止了危机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西方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但是金融机构等毕竟是既得利益,它们挟持了政府的救市计划。政府必须拯救它们,因为它们“太大而不能倒”。如果它们倒下,就会导致更大的危机。但是一旦它们挟持了政府的救市计划,那么就会转而追求私利,而不会考量国家的总体利益。这是美国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欧美,人们不仅对政府的干预计划有争议,而且也早已开始讨论政府“退市”计划,尽管欧美经济体仍然处于危机之中。
  
  就危机造就既得利益来说,中国较之欧美面临更大的问题。中国自己没有金融危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抵御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同时动用了金融、财政和国有企业杠杆,比西方更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国即使在危机期间仍然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要看到,和西方的政府干预一样,中国的政府干预也制造了庞大的既得利益,而且是比西方更为强大的既得利益,更难应付。政府过度使用国有企业、金融和财政杠杆。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大扩张,不仅在其原来的领域扩张,而且扩展到其不应当去的领域,大大挤占了民营企业的空间。国有企业存在的本来意义就是在国家的具有战略性领域占据主要地位,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但现在国企的性质已经变了,只要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有国企。最近一项统计表明,500家民营企业利润的总和不及两家国有企业。这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财政杠杆的过度使用导致大量的经济资源导向那些可以产生GDP的领域,而没有流向那些真正需要财政支持的社会改革领域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房地产等。金融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导致诸如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大多数经济问题和这些杠杆的过度使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财富差异的一个重要根源

  国企的扩张在导致了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失衡的同时也导致了另外两个不平衡,即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不平衡,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不平衡。大型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越做越大,并不是因为其技术创新或者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是依赖其行政和政治权力的垄断。这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大肆侵占中小企业的空间。同时,由国有控制的金融系统也倾向于服务于国有大型企业,而对中小型企业没有多大兴趣。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在这样情形下,政府和市场也必然失衡。国有部门不根据市场规则来运作,政府对其的控制也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行政甚至政治的方法就变得不可避免。政府动用行政和政治越频繁,市场机制就会越扭曲。市场经济建设已经数十年,但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价格控制都还必须使用行政手段。西方市场经济之下的规制型政府对中国来说还是遥远。实际上,在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还存在着非市场关系的情况下,要建设一个规制国家基本上不可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