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蔡逸儒:对马英九元旦谈话的期望

http://www.CRNTT.com   2012-12-18 09:35:00  


 
  其实,学界研究早已证实,认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面向和层次,有血缘、制度、文化、情感、价值、理性、利害、国家、民族等等不同的认同,可以用渐进的方式,透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以及教育和宣传来加以形塑。持平来看,论者不能、也不应片面、偏颇、选择性地加以强调,只凸显特定的面向,来满足自己的特定意识型态和政治主张。 

  在两岸关系方面,没错,在血缘、生活、宗教、文化及民族认同方面,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本来毫无问题(除了极少数台湾已成新兴民族的主张者之外),但在狭义的国家认同方面,由于国民政府成功的反共教育、两岸长期分治的事实、中共在国际社会已经取得绝对、独占的中国法理代表,再加上两岸的强弱易势和台湾政治人物的操弄,终于使得许多台湾民众在认同上逐渐产生了异化。 

  但是,即使前面的各种论点都有部分事实,北京的部分作法和主张或许也有可以检讨、改善的地方,这些都不应成为台湾放弃中华认同的全部的理由。比如说,过去的反共教育绝对远胜于今日,但大家反对的只是中共政权,并没有自外于中国。心态上,大家仍然觉得中国也是我们的,台湾对于中国的未来仍有一分权利和责任。当年的“中华民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跃马中原、经略中原的理想和抱负。 

  再说,许多人常用民主法治、政治改革等问题来凸显两岸之间的差距,有人甚至要求中共用文明来说服我们,但大家如果能够理性务实的来看待问题,问责(accountability)、公平(fairness)、正义(justice)、法治(rule of law)、效率(efficiency)、监督制衡(check & balance)、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与政策透明化(policy transparency)同样是中共当前及未来追求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台湾其实可以发挥自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说到底,很多事都是心态和立场问题。一般人或能理解,台湾民众怕被统一,拒绝中共的统一条件,但大家也可反过来思考,台湾既然自诩为中华文明的保存者和创新者,有自己的优越性,为什么台湾不能化被动为主动,重新掌握战略的高度与深度,不管是在一中架构、一国两区或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信念与坚持下,提出自己对国家、民族现代化的主张,两岸共同追求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岂不甚好?自外于中国既非唯一,也不是最佳的选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