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进中华文化建设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http://www.CRNTT.com   2023-05-03 12:13:00  


中华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深厚底蕴
  中评社╱题:推进中华文化建设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作者:梁浩执笔,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

  2022年11月13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和文旅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和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的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以“云会议”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台北、高雄设分会场。

  时任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中将,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景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陈立,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纪斌,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及文旅部、教育部、国台办和北京市政府台办多位司局级官员在北京主会场出席论坛。台湾方面的论坛嘉宾有台湾中华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文化总会原会长刘兆玄,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中华文化总会原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文传会原主任杨渡,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民众党中央委员林富男,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特别顾问兼国民党中央大陆事务部主任、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台湾美术院院长、“新富春山居图”台湾方面首席画家江明贤,财团法人国学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张家献,新北市文化局前局长李斌,中华将军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将周康生,前台湾警政署副署长蔡俊章等。来自两岸及港澳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以出席主会场或分会场、视频连接、提前录制视频、提交论文等多种形式参加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主持。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华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探源与海峡两岸”及“两岸艺术交流”等分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促进两岸人文思想领域的对话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现将与会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贺函对两岸连线举办本届论坛表示热烈祝贺。贺函表示,“中华文化论坛创办以来,始终以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宗旨,在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围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同胞心灵契合,发挥了积极作用。”。贺函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祝愿中华文化论坛越办越好,继续团结更多两岸文化界人士,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共促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议中华文化固本开新、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纪斌受黄志贤会长委托、代表该会致开幕词时表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是两岸关系中最天然、最深层次也是最牢不可破的联结。两岸文化一脉同源,两岸同胞加强文化交流具有天然的内在需求和良好条件。希望两岸有识之士能够共同努力,用好现有平台,用活市场机制,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丰富交流内容,拓宽交流渠道,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要不断开拓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效益,不断迈向新的层次,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互信认同就会越来越扎实,久久为功,必定能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现高质量统一。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多年来,北京大学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两岸文化教育界交流互动、开放合作。中华文化论坛便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两次入选“两岸交流年度十大新闻”,被列入学校“两岸交流重点项目”,是受到两岸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高度认可的文化品牌。北京大学将一如既往办好中华文化论坛,精心组织,务实推进,继续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实现民族复兴高度,关注台海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要把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地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多年来,中华文化论坛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出现新冠疫情后的这三年,也一直通过互联网,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每年不间断举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为两岸学者专家提供了彼此互动的难得机会。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特别指出,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寒冬时节,但是中华文化论坛点燃了一盏暖灯,两岸共议中华文化固本开新,让两岸同胞在寒意肃杀中,心中体会到了暖的存在。中华文化论坛已经举办到第八届了,殊为不易,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岸关系跌入低谷,两岸交流活动大幅萎缩,民间敌对情绪大涨,但是,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的坚持下,在各界人士的协力支持下,明灯不息,光亮依旧,这足以证明,两岸共议中华文化固本开新,是两岸同胞排斥歧见、寻求共识、促进融合发展的最大动力与最好的氛围。他在专门旁听两岸艺术家专场的讨论后更强调,两岸之间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美的力量,美的力量必然是善的力量外在体现,甚至是善的基础。中华文化论坛中的两岸艺术家们,一连八年在互相释放美与善的力量,两岸关系越紧张,美与善的力量就越重要,因为只有美与善的力量,才是推进两岸关系克难前行的不懈动力,因为这是来自两岸同胞的发自内心的力量。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密切关联,缺一不可。一旦文化认同被抛弃,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就会被撕裂,和平将会失去,战争必然发生,祸及子孙,贻害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已经到了空前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维护两岸和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两岸共议中华文化固本开新,是遏制敌对情绪飙涨、恢复理性相待的最好的方式与方法。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认为,现时两岸交流环境极其恶劣,除了舆论和交流环境不好以外,还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华文化论坛能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非常不容易,非常难得。环境越是艰难,越需要台海两岸去寻找、搭建更多的平台,建立更多的渠道,尤其是民间交流的渠道。民间交流越多,两岸的相互理解就越会增加。

  国民党前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清贤称,在促进两岸心灵契合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是重要路径之一。弘扬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则可铸牢两岸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两岸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将可达成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他还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也就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北京市台联理事、北京华夏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燕妮指出, “两岸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责任传承华夏文脉,幷做出创新与发展,用自己的文艺创作讴歌新时代、新气象、新精神,共同为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尽一份力量”。

  在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代表主办单位致闭幕词时表示,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围绕“中华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4位两岸重量级嘉宾作了主题演讲,150余位两岸四地学者、艺术家,包括陆台港澳青年学生等,以参加主会场或分会场、视频连线、提交论文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论坛讨论。这是一届虽受疫情影响、依然精彩纷呈的论坛。论坛的闭幕幷不意味着两岸文化交流的结束,因为两岸文化交流没有完成时,中华文化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没有休止符。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挥各自优势,继续献计出力。北京大学也将继续为推动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建机制、搭平台,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等方面持之以恒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华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深厚底蕴

  中华文化总会原会长刘兆玄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将中华文化与未来文明聚焦在王道,而未来世界的文明,最好的方式是以全球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从反思角度看,几百年来西方所推动的民主价值思维产生了混乱,明显走向衰退;中外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找到解法。在这方面,中华文化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特别应强调民本思想。在辨析“民本”与所谓的“民主”思想后,他认为真正好的制度应该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这是求之中外、放之四海,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真正的好制度是民本,而不是古希腊讲的民主。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磊认为,中华文明萌芽于“三皇”时期,起源于“五帝”时期,成熟于“三代”时期,是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结果。中国“三皇”时期(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的伏羲、神农、女娲等神话传说中包括了诸多文明要素,出现了开始从文化阶段向文明阶段发展的迹象;中国“五帝”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由黄帝开创的中华统一局面已经具备国家雏形,考古成果也证实此时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中国“三代”时期(距今约4000年前),以夏代建立的国家为开端,中华文明日益成熟。细节显示,中华文明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结果。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彭丹宇认为,在人类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安全困境、环境困境的今天,世界更加需要新的文明的凝聚和支撑。这种新的文明应当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而不是惟我独尊你输我赢的;应当是开放包容彼此欣赏的,而不是封闭排他相互否定的;应当是交流互鉴相互成就的,而不是彼此割裂对立冲突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郑剑认为,“人类文明旧形态”的惯性作用是当前两岸关系风高浪急的重要思想根源,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两岸关系复归平衡幷走向统一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两岸应当携手弘扬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仁心耐心,远离西方极端民粹;努力求同存异,进而实现求同化异;秉持民族大义,不断增进两岸民众情感认同。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申晓若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和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基因,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具备可能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另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存在发展,幷在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地产生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进入新时代,把两者贯通起来,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应当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化现代化实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