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中评智库:台湾政党政争走向 有何特点

http://www.CRNTT.com   2018-02-27 00:07:02  


“时代力量”所展现的是近年来台湾社会思潮与民意走向的新变化
  中评社香港2月27日电/华东师大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台湾政党政争走向及其成因的基本分析》,作者认为:“民进党重返执政一年有余,朝野政治争斗一直未停,台湾民众不满当局施政时有抗争,两岸关系持续‘冷冻’且有对撞,民调显示蔡英文和民进党执政的满意度持续下降。客观评析,蔡英文及民进党没有放弃‘台独’党纲,继续渐进推动文化、教育等‘台独’路线和‘去中国化’小动作。同时,从策略上看蔡和民进党利用大陆坚持既定的对台方针政策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保持台海稳定和平大局,以稳定台湾的社会与经济;稳住民进党的执政地位;抵抗并疏缓大陆的压力。如果这个判断没错,未来民进党仍将以此为基本策略,继续利用两岸和平,继续封杀国民党,继续与大陆僵持下去,争取连续执政。”文章内容如下:

  一、民进党执政首要是“巩固并稳定政权”

  2000年民进党首次取得政权,全党上下都没有想到“不可能”的事情竞成事实。因此,执政的思想准备和各项工作都没有布局而仓促上台,当时台湾媒体称之谓“小人玩大车”。2008年民进党下台,2016年再次赢得政权,此时己建党30年的民进党逐步走向成熟,为图谋2020 年“连续执政”,吸取昔日教训,对国民党采取更为凶狠的手段,试图让其永不能“翻身”。 

  (一)铲除国民党在台重要行政权力。目前,民进党政权对行政团队己三次实施“换血”,原无党籍“阁揆”张善政(之前国民党籍毛治国),由无党籍林全过渡到“台独政治工作者”赖清德。“国安、国防、外交、两岸及卫福、科技、农委会”等多个部门和“中油”、公股银行等公营企业董事、董事长等要职,已逐步清理、撤换。“台湾日本关系协会”(原亚东协会)改派前民进党籍“总统府”、“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驻日代表改派前民进党主席、“行政院长”谢长廷;中华总会会长改由蔡英文亲自担任。甚至把手伸进“蒋经国基金会、邮政协会、电信协会、妇联会”等财团法人,均要收归公有、官派董事甚至董事长。未来还要“修法”斩断国民党基层的“手脚”,将“直辖市”区长、农田水利会长和全台乡镇市长改为官派,全台17个农田水利会数以千亿的资产,也将全数归公。 

  (二)压缩蓝营地方县市财经资源。全台22个县市地方政权,国民党现在仅剩6个。2016年民进党拿到执政权后,打着“改革”的旗号扩大其执政资源。第一项改革大动作就是推动“前瞻基建计划8年8800亿新台币(下同)”,本意扩大公共建设,拉动台湾投资,振兴台湾经济。但民进党将此经济“计划”与政治“挂钩”,拟向2018年民进党各地方县市参选的政治人物散钱。“蓝绿有别”、“瘦蓝肥绿”的资源配置,完全是赤裸裸。如民进党执政的高雄市核定1821亿元,核准比例为90%;台中市核定1597亿元,核准比例99.8%;台南市核定1400亿元,核准比例82.35%。而国民党执政的台湾人口最大县市新北市仅核定821亿元,核准比例低至18.24%。虽遭国民党反对之后,将年限、预算“砍半”,但依“法案”第七条规定,四年后的后续执政者,可以“特别预算”的方式继续举债4200亿元。

  (三)凶狠清查、追杀国民党的党产。陈水扁执政时企图“清算”国民党党产,但因为力度不够,也因为自己深陷弊案,难以自拔。客观上民进党在“立院”席次又是少数,故无法实现。蔡英文执政后吸取教训,大耍手腕,先在“立院”强推“不当取得财产处理条例”表决过关,建立清算国民党党产的“法源”。然后设置专门机构“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配合,展开新一轮全面的包括清查国民党产“土地、房屋、股票、车辆”,乃至冻结银行账款。民进党进一步清算蓝营,还一路追杀马英九所谓的九大“弊案”,虽暂未能得逞,但仍旧不放弃,中影、中广、中视等“三中”案,己经抓捕过国民党前政策会执行长、中影董事长蔡正元。后续还要透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对国民党进行政治大清洗,包括对泛蓝统派新党青年军制造迫害事件。民进党评估,大动作追杀国民党,并不会引起特别太大的民愤,相反可煽动民意对付国民党,因此肆无忌惮。而“打马、抓人”并非重点,政治意图是要百年“老店”倒闭关门,彻底打垮国民党。最终目的,切断在台中国国民党与大陆的连结。

  二、国民党期待重新出发但步履维艰不乐观

  如果说,民进党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全面执政,那么国民党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如此惨景。百年老党,被选民抛弃,说明这个党已经没有党魂、没有号召力、没有凝聚力,不得人心。更重要的问题是,“病”得很严重,但还不知病因在哪里。国民党内有人发声,质疑“国民党还活着吗”?

  (一)元气大伤,很难回复。2014年“九合一”选举和2016年“总统”大选,国民党全面溃败,至今政党支持度,仍落后于民进党。“两岸政策协会”2017年10月30日民调显示:“维护主权和台湾利益”、“两岸关系主张”、“最能抵抗大陆压力”三项,蔡英文43%、44%、36%;吴敦义23%、28%、26%。国民党没有因败选而“止血”,百年老党失去理念,号召力弱化,党内斗争仍然暗潮汹涌。多个派系,各拥其主;利益角斗,矛盾突出;泛蓝内耗,整合无望。56岁的朱立伦不会甘心政治生涯打住,新成立的“挺柱”中华泛蓝联盟动作频频。国民党很难再出现蒋家父子那样的政治强人,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泛蓝“共主”,吴敦义虽强势领导国民党,但困难重重,有待努力。

  (二)路线不明,论述混乱。吴敦义现在基本延续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更突出强调“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让泛蓝阵营产生质疑,国民党的未来“路在何方”。国民党误判,以为生存靠“本土化”,向“本土”靠拢,即可争选票、赢政权。但路线不清,目标不明,可能的结局是,既守不住“基本盘”,也难吸引“中间票”。现今两岸交流产生的正能量,却变成了国民党沉重的政治包袱。台湾民众对两岸和平有感,对和平红利则有感不普遍。相反,民进党操控、误导民众,栽赃两岸交流是“图利财团”、“政商勾结”、“利益输送”。民进党宣传、误导民众,两岸交流、经济合作是“掏空”台湾。民众“恐共”心理和“反中”情绪,由此而生。

  (三)浴火重生,有待努力。2000年国民党丢掉政权,2008年又重返执政,2016年又败于民进党手下,政党轮替,政治常态,任何政党不可能永远执政。政党取得政权,既与政党努力相关,也与社会经济相连,而且主要因素是民意取向。台湾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不论蓝、绿哪个政党执政,四年或八年无解,民意“求新思变”,必然选择“换人换党做”。当然,人民在选举中会被政党“绑架”、政党被政治“绑架”、多数被少数“绑架”,但最终选民要生存、要钱袋子鼓起来、要过上好日子,不会、也不可能接二连三受骗上当。未来国民党能否浴火重生,有待观察,但政党政治趋势及规律,足以证明短时间内国民党不会消失。未来的政治走向没有绝对的“钟摆”或“骨牌”效应,一切由综合政治环境所决定。

  三、第三势力小党仍有生存空间但总体难成气候

  台湾政治从威权时代的国民党“一党独大”,到开放党禁以标志性的最大反威权政党民进党1986年成立,并随着政党政治运作及政党利益的纵横交错、政党分化、分裂、分解,小党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目前台湾确实存在小党活路的社会土壤和政治空间,300多个小党,遍布南北各个地区,社会各个领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一定作用的政治影响力。

  (一)第三势力小党或无党派仍是台湾政坛关键性少数。台湾第三势力小党,或称为第三势力,或称为第三力量,实际一直存在着。从国民党分裂出的新党、亲民党、台联党,刚成立时实力不小也是事实。2014年“九合一”选举结果,第三势力收获不小:22个市县长选举,无党籍获3席,得票率11.7%。市县议员获230席,占总席次25%;乡镇市区长70席,占34%;村里长5654席,占72%。仅以亲民党为例,提名的36名县市议员当选9名;另有2名亲民党籍、3名亲民党党友以无党籍当选。2016年“立委”选举113席中,亲民党获3席;倾泛蓝“无党团结联盟”和未经政党提名的各获1席;2015年9月才成立的时代力量获得5席,一跃成为“立院”第三大党。新党虽未拿到席次,但获选票51万张,得票率4.18%。

  (二)第三势力小党仍是台湾政党争取拉拢的对象。在台湾数百个政党中,新党、亲民党、台联党、民国党等,都曾经有过比较突出的政治实力表现和政治影响力。再仔细观察,第三势力小党都是从国民党内分裂出去的,百年老党国民党已名副其实“四分五裂”。但国、亲两党也有过“连宋”搭档参选“总统”的合作。而民进党内部尽管长期存在着派系斗争,但至今基本没有分裂脱离民进党另组政党的,深绿台联党每次都与民进党合伙对抗国民党。如今,白色力量、无党政治力量站上第三势力舞台,与国、民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两党也不敢轻忽小党。2016“总统”大选获157万多票、得票率为12.8%的亲民党宋楚瑜,被民进党所“委用”。时代力量既被民进党利用,又与民进党针锋相对,争抢曝光、争抢选票。台湾政党政治决定,除国、民两大政党外,总会有第三势力小党在台湾政坛上存在、发展,第三势力小党在台湾也不可能被消灭。

  (三)第三势力小党得以发展主因是民众厌恶蓝绿。台湾政党政治进程中,国、民两党30多年持续政治恶斗,使得中间选民向第三势力小党倾斜,或向没有政党包袱的无党籍人士靠拢。最典型的案例是台北市长选举,“政治素人”柯文哲大赢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25万票,其策略是主打“超越蓝绿”。以年轻世代为主的“公民运动”兴起,也为第三势力小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了反对执政当局的青年学生、社会底层基本群众等弱势群体的支持。时代力量的主要支持者,多数来自“太阳花学运”中的年轻人。因此,台湾民众厌恶蓝、绿,希望有几个理性的在野党能监督执政当局,这给第三势力小党生存提供了发展空间,多数“中间票”和青年选票便流向小党。

  四、台湾政党政争永无休止的主要原因

  政治没有“绝对性”的永久不变,但政党力量的彼此“消长”,确是有其“必然性”。当今,台湾政党政治基本格局是,“一大(民进党)一中(国民党)两小(时代力量和亲民党)”。民进党绝不会放弃继续封杀国民党,国民党也不可能短期内彻底消亡。国、民两党主导台湾政治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变,未来相当长时期仍将是蓝、绿占据台湾政治舞台。原因是: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结构所决定。国民党去台后沿用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权机构由“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 “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政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但李登辉推动“修宪”废“万年国代”、民选“总统”。民意代表113个“立委”、县市议员907个、县市长22个、乡镇市长360多个、村里长7000多个,全部实行民选制度,民进党执政仍维持原政权体制。无可非议,选票决定台湾政治,台湾地区实行民主产生的领导人,适合现今台湾政治。但同时带来的问题错综复杂,现今“总统制”,“总统”有权无责,可直接任命“阁揆”;“行政院长”有责无权,所以走马灯似的换上换下(2000-2016共十六年己换14人次),其原因之一是,政治制度决定政治斗争难以避免,尤其民进党“斗争性”强烈。另外,有些有特殊背景、比较走极端的台湾政团干政、媒体督政,也起到政党政争升级并扩大化的作用。

  (二)政党政治内在斗争规律所决定。政党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政党围绕“巩固政权与夺取政权”的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政党存亡与“你死我活”的政治权利斗争。台湾政党政治从地方基层政权、县市政权选举,逐步发展到1996年“总统”首次直接民选,历经数十年发展,政党政治也逐步走向“常态化”。因此,现今台湾政局呈现两党或多党政争格局,已经成为政党政治的内在规律。当然,看朝野政党恶斗,乃至政党内部政争,持续不断,应属正常。但台湾所谓的“民主政争”已被政党政客所扭曲,不仅选举手段极其卑劣,各种“污名化”、“栽赃”、“以假乱真”等案例也不少,乃至于2004年大选前一天,竟然发生“319枪击”事件,两颗子弹,何处飞来,悬案至今未破。台湾政争的“奇特性”,成为世界笑柄。

  (三)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决定。财团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政权即执政当局的支持而寻找“靠山”;政党的生存与政权,需要财团即选票的支持而寻找“金钱”。国、民两党分别代表了台湾各自政治利益集团,其背后均有不同政治理念的大财团和媒体支持。当然,国、民两党又各自面临内部派系利益集团的挑战。多数政党政客投机性十分明显,就是政治很现实,“西瓜偎大边”,很少有死心塌地为政党服务的,多数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利用政党或相互利用,谋取最大利益。每到选举,为产生候选人先从蓝、绿各自阵营“杀到见骨”,然后才是蓝、绿对手“相互厮杀”。甚至内斗时,因无法妥协,与党分道扬镳,脱党参选。2000年“总统”大选,宋楚瑜脱离国民党自行参选,让民进党陈水扁渔翁得利,国民党首次丢掉政权,整个利益集团巨损。2016年国民党“换柱”闹剧,也一样是自损。2012年大选蔡英文与苏贞昌争取“出线”,民进党内部也同样杀得天昏地暗。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民进党学聪明了,在无胜选把握下将选票“灌水”给柯文哲而击败国民党,目的显然也是维护民进党的利益。

  (四)台湾政治无法回避两岸关系。台湾政局如何发展,本属于台湾内部政治、经济、社会、民意等问题,选票也是从台湾有资格的选民手中投出,各层级的权力全部由台湾选民自己决定,大陆从未干涉,也无意干涉。但由于两岸关系是一个中国内部的特殊关系,千丝万缕,无法隔断。两岸开放30年,经济、社会、人员交往,热络频密。其中,各种交往涉及到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台湾政党在选举中无可回避。过去几次大选,国、民两党均围绕两岸议题激烈攻防,民进党操作“统独”、“族群”矛盾,攻击国民党“亲中卖台”;2016年选举,民进党模糊应对“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用“中华民国宪政”、“两岸关系条例”借壳上市,用“维持现状”包装“台独”,获得选票,重返执政。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刚开始,曾任七届“立委”的丁守中公开宣称,“大陆是我父,台湾是我母”。毫无疑问,台湾政局受到大陆的“间接”影响。当然,蓝、绿内部各自对两岸路线都存在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但理性与务实一方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有限,不具主流。

  (五)美日对台战略暗中把控台湾政局。美、日两国出于“以台制华”战略的需要,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冷战格局打破后,中美于1979年1月建交,中日于1972年9月建交。但美、日并未放弃台湾和支持台湾政权。美、日两国都希望台海和平,但是一个“和而不统”的海峡两岸,一个长期分裂的中国,更符合两国战略利益。美、日两国也不希望极端“台独”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大局而被拖“下水”,使美、日失去“亚太战略”中一个可利用的“棋子”。候任助理国防部长薛瑞福2017年11月16日在最近一次参院听证会上称,“支持美台军舰互访”,称这与美国自己定义的一中政策“完全符合”。而国、民两党执政都幻想依靠美国当台湾的“保护伞”。尤其,民进党执政采取“亲美、拉日、抗中”策略,更给了美、日操控台湾政治的机会。

  五、未来台湾政局走向及对两岸关系影响

  台湾政局乱象是常态,未来也很难一时改变。表面上看与政制有关,四年一次的选举,蓝绿政治斗争“白热化”。但从根本上看,是政党打着“民主政治”的旗号,实行的是“民粹主义”,“蓝绿光谱”、“抹红抹黑”、“亲台卖台”、“统独”议题,充斥政治,学到了西方民主“表象”,却没有学到西方民主“实质”。而且,从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都不完全具备强人政治特质,当局都未形成强势管治。

  (一)国、民两党的权力斗争仍将是台湾政争焦点。台湾政局,不看太远,看蔡接下来执政的几年,权争将依然多变。2018年地方政权选举在即,民进党目标是守住既有的席位或取得更好成绩,但选举大环境是,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乏力,反“年金改革”,“军公教警消”集会抗争,民怨四起,不利民进党。国民党理想中要夺回失去的政权,权力争夺不遗余力,但党内上下团结是最大困境。由此可以看到,政党恶斗持续将不可避免。蔡将以“内政为先”、“维持现状”,欺骗民众。至于台湾社会、经济、民生,乃至于两岸关系,走一步看一步,能解决一些最好,不能解决,“维持现状”就好。两岸交流已有30年,陆委会曾主导举办“小三通回顾与展望”、“两岸交流30周年回顾与前瞻”、“中共十九大之权力格局与政策前瞻”、“两岸经贸交流回顾与前瞻”四个研讨会及“两岸30周年邮票特展”,其目的也想为两岸关系“减压”,只要稳住执政地位,保持2018年地方执政优势,为2020年保住政权和民进党连续执政,不让国民党有一丝“翻身”机会,就会放软身段去做一些所谓“善意”的事。

  (二)民进党内部派系盘根错节但能团结一致对外。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始终脱离不了“朝野政争、经济民生、两岸关系”等压力和挑战。尤其,党内派系利益分配,需要“平衡”各方;2018选战将来临,需要摆平内部参选人竞争;“台独”基本教义派给蔡压力,不满拿到政权但未“制宪台独”。这些问题蔡既不能得罪,也不敢迁就,需要审慎、巧妙因应。况且,蔡加入民进党的时间不长,没有扎实的政治根基,也不可能一言九鼎。面对党内实力最大且根深蒂固的新潮流系,以及极端“台独”势力的阻力等等,对蔡能否稳住局面影响不小。目前,民进党内渐渐浮上枱面“逼宫”挑战2020年大选的赖清德,显然是蔡的强劲对手,蔡能否顺利获党内初选提名,还是未知数。但蔡的优势在于,党内各路派系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和目标,在鲜明坚守“台独”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对外拚搏,这也是民进党能够扳倒国民党后,政权能够基本稳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民党两岸政策将逐步向“本土化”靠拢。原本“偏安化”的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将更趋于小心谨慎,难有大动作、大作为。党内“不想碰触两岸议题”占主流,多数靠向“本土化”,甚至有少数既得利益的政客,向绿营靠拢。国民党政策里面有关两岸议题的重要性将大为降低,取而代之是“经济、民生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被凸显。现国民党认为,“自救”来不及,需要应对民进党,重新执政是党的头等政治任务。而两岸政策大体上只能“马轨吴随”(“不统、不独、不武”三不政策)。多着墨“一中各表”,认为这样才能守得住“基本铁票”和多争取“本土票”。“反独”口号会喊,满足部分深蓝,但国民党也清楚,自己对民进党的牵制力大大弱化。民进党渐进式“台独”,国民党基本无能为力。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岛内民调结果显示:马执政“统降独升”,蔡执政“统升独降”。中共十九大后,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和赴大陆发展的意愿逐渐升高,国民党应深思。

  (四)民进党两岸政策基本定位但“台独”立场难改。蔡英文坚持回避、模糊、拒绝“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政策基本定型,即不会放弃“台独”立场;不会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不会回应“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也看不出很在乎、或者说很强烈期待两岸政治僵局的化解;也不会很担忧、或者说不会很紧张对外关系方面与大陆针锋相对。迄今,所有释放的信息是,短期内两岸分歧不可能拉近,“冷和平”态势还将持续。但“挑战与变数”同在,包括民进党在“立院”藉“公投”门槛降低之机,操纵两岸敏感议题,推动教育、文化“渐进式台独”。最具危险的挑战是,不能不警惕蔡英文及民进党为转移其内、外执政困境铤而走险,推动“修宪”、“领土变更案复决”的“法理台独”,或与美、日合作做些冲撞一中原则的“小动作”,如将太平岛“租借美日军用”将致两岸“摊牌”。

  (五)美国不支持“台独”但支持蔡及民进党当局。特朗普拿台湾作“筹码”乱开高价,是出于“美国优先”原则的本能,当撞到“南墙”后逐步清醒,对华、对台战略回归理性,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迅速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2017年特朗普首次访华,签订2500多亿美元大单,特朗普再次重申奉行“一中”政策,但中美根本分歧并未解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新国防战略》,以及新推“印太战略”(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为首的本地区安全架构)的走向,均视中国为其主要对手。而且,美国针对中国的动作没有停步,依“台湾关系法”,强势在韩部署“萨德”;特朗普批准“2017年国防授权法”,继续军售台湾,强化军事关系,助推军舰互停;众院通过“台湾旅行法”,提升官方互访层级。因此,未来美国内政与外交如临变局与困境,不排除转移视线启动“台湾牌”,出其不意袭击“一中”原则。当然,总体上特朗普要想改写美国的政治游戏规则与中国“翻脸”,阻力和困难都不会小。

  (六)两岸僵局难解但大体能维持台海稳定。台湾政治仍在不断演变中,复杂性可想而知,包括国、民两党政党实力的此消彼长的“不确定性”;包括地方选举政治版图改变的“不确定性”;包括两岸关系中台湾民意走向的“不确定性”;包括2020年大选或2024年是否出现政党轮替的“不确定性”等。加上本已脆弱的两岸关系面临台湾和外部新的变局,其“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决定,两岸关系的反覆与波折,在所难免。而未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红、蓝、绿三方面互动如何运作,越来越重要。民进党执政,两岸无政治基础,也无法政治互动,更谈不上政治互信,需要管控风险。但是,两岸关系僵局对台湾来讲根本无益处,时间在大陆一边,大陆正稳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足够的信心、能力和坚定的决心、意志解决台湾问题。

  总体上看,台湾政党政治还在继续发展中,各政党围绕岛内政治权力,你争我夺,不会停息。因各政党为维护其“主体性”和“政治利益”,政治力量也有合作,但总体呈现“分而自治”状态。民进党即使全面执政,但执政基础是脆弱的,更无法整合在野党及无党籍政治力量而形成合力对抗大陆。台湾各政党对如何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都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单方面或仅依靠台湾政党,不太现实。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透露出五个重大信息:一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因为成本低、代价小,最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大陆不会因台湾政权更迭而放弃或陷入台湾政争;二是大陆对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有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不过不希望、也不会让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三是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完全主导和全盘掌控,有能力管控风险,严防失控;四是对未来岛内严峻复杂的内、外情势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方略,完全有能力遏阻极端“台独”铤而走险及外部制造事端的任何挑战;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的骨肉亲情和福祉。当然,只有国家完全统一,两岸同胞才能共享一个伟大强盛中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