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路伤痕累累需要的不只是返修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13:51:40


  “天定高速质量遭质疑:通车不到两月,路面已经伤痕累累。”日前,网友发布的一个帖子引起了人们热议。坦率地说,大型工程建设出问题已不是一次两次,比如前段时间云南新三公路试通车第二天坍塌,京沪高铁南京站开通不到十天就返工重铺地板砖,广东丫髻沙大桥多次获得国内工程建筑奖项,但通车9年却多次维修,每年维修费用高达千万,时常限行限超,不堪重负。有人揶揄称,如此修桥铺路,可双倍拉动GDP,可喜可贺。但思维正常的人都明白,这种事不仅没有可喜之处,相反麻烦重重,是对公众权益的损害。

  众所周知,中国公路上收费站密密麻麻。据相关报道显示,收费公路已成提款机,行业暴利超过房地产市场和石油行业。但如果从税收角度考虑,公路收费实际上涉嫌复征税。因此,问题的根本在于公众众通过两次或更多次支付购换来的公路通行服务,却是动不动的塌方、坑坑洼洼的路面、返修禁止通行的告示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而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工程的处理,最多是下发通知返修,于是又是政府重新购买建筑材料,又是请工程队,而且这些修修补补会变成一种常态,隔段时间就会进行大规模维修。治标不治本,但有人总是乐此不疲。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解释是政府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以刨开坏路重修,只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把一次性重修支付分开,通过多次支付的方式,把资金压力平摊到未来。但问题就在于,如此一来公众承受公路之弊病的时间被无限期延长,同时造成财政浪费,更无益于解决公路质量问题。

  所以会采用这种无赖方式,浪费致资金匮乏是一方面,关键是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和补救措施。比如,与动不动出现的质量危机相比照的,是这些工程的建设者鲜有被问责的。缺乏被问责者,没有从制度上行成对建设者和监管者的严格约束,造成建设者根本不可能在质量上严格把关,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工程款拿过来并最大可能的节省成本,而不是质量如何。当然,节省成本不是为纳税人和政府减少开支,而是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没有一个及时严格的补救制度,致使问题公路逐渐变为“黑洞”,任何修补资金都会“泥牛入海”,不知所踪,一次次的修补只能造成财政浪费,而且可能延长收费公路的年限。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纳税人站出来监督政府投资,一方面从制度上对政府财政支出形成制约,不能让不该花的钱任意花出去;另一方面,对这些承建单位形成有效制约,毕竟他们是公共服务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总的来说,对这些行为放任不管,只会带来公众利益的更大损失。毕竟,花别人的钱,自己不心疼,如果连公众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钱用来干什么用了,政府和那些单位就更不可能当回事了。(时间:9月28日 来源:荆楚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