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得到高分学生,竟然不惜扔掉大学应该具有的尊严和教育体面,就像小商贩一样极尽能事,无限屈尊。真是教育的悲哀啊!
挖高分学生,就是想借助“高分”金字招牌证明自己的大学具有卓尔不群的教育影响力,这种做法放在前几年尚可理解。今天,高等教育已呈现国际化,很多考生已将选择的目光投向国外大学。数据也证明,未来职场状元很少是“高分学生”,可这些所谓名校的教育竞争还停留在“唯分是从”的世俗层次,说明其教育观念已严重落伍。
这些年,国内高校的社会口碑在不断下降,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观念的落伍。高等教育评价停留在单调的分数性考试中,社会实践能力在考试模式中的比重非常低。高校太强调“学术力”,而忽略了“实践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另类人才的宽容、赏识和制度性提拔。不少学生觉得,“在大学没有学到东西”、“后悔上大学”等。
有两个反面例子:美国哈佛大学1996年曾把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此外,香港的大学2005年也曾拒绝10位内地“高考状元”。因为这些大学更有独立自主、充满个性的录取标准,除了考试分数,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情商、创造活力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等潜质进行测试。所以,他们才会将“高考状元”看得非常轻。他们的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化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远比中国内地高。丁肇中也曾说:我所认识的拿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很多,但其中很少是学校里面考第一名的。可见理性认识高考状元,不追随世俗,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价值性,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