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高校无特色 揽生必出奇
http://www.CRNTT.com   2011-07-04 15:05:15


  “生源战”演变为“声明战”,可谓招生大战中互挖墙脚的传奇即景。复旦很生气,因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其之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于是学生被骗修改志愿,粤滇两地百人上当。用“声明”的话说:“其性质之恶劣,行为之严重,道德之败坏,无异于诈骗”。尽管此事真相未明、是非不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年一些颇有声望的高校,在争抢生源中早就淋漓尽致地重演了“厚黑学”的精髓。为了高分考生撑面子、挣效益,不惜在招录中大打感情牌、大演间谍战,糖衣炮弹、威逼利诱轮番上场。

  高分考生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从去年北大清华“状元疑云”足以窥斑见豹。2010年7月19日,清华大学公布了当年高招录取情况称,今年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报清华;而此前一天,北京大学对外宣布,全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两相对比,明显存在数据“打架”现象。其他各色“名校”虽没有北大清华的底气,“法宝”也未必是各省的高考翘楚,但对高考高分者的攫取之心丝毫不逊于北大清华。

  高分者对于高校的意义,或在三个层面:一者,《人民日报》此前报道称,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2011年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平均录取比例还将保持增速,从而将导致部分高校出现生源不足的严峻局面,直接危及高校存亡,因此,高分者对于其他“皈依门下”的新生无疑具有强大的招牌意义;二者,高校去行政化还是一个长远的梦想,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仍遥不可及,在此背景下,附加于状元等高分考生之上的,是高校间博弈的重要筹码,也是行政权力对高校评估的“重点项目”;三者,在教育评估单一化的今天,高考一直是最不坏的评价手段,换言之,除了高考分数,还有什么相对公平、客观实际的学生评价体系呢?高校对高分的膜拜或依赖,也是高考改革裹足不前所逼。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