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成“河流” 多个小区变“泽国” |
今夏以来,一波接一波的暴雨先后对众多城市的建设管理进行了“能力测评”,意料之中的是,一些城市再次交了不及格的答卷,“水浸街”悲剧再次上演: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停车场变成游泳池、小汽车成了“潜水艇”,财物损失巨大,城市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大受影响。这份“不及格”的名单中,既有江西抚州 、广西凌云等中小城市,也有广州、武汉、南昌、南宁等大城市。
近年来,“逢雨必涝”几乎成了一些城市的“保留节目”。有作家曾经戏称,一场大雨就能分辨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的大概属于发达国家,而“汽车轮子陷进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的,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比较很有趣,也很有启发。事实上,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以人为本,作出长远规划。在欧美一些国家,几百年前的地下排水管网至今还在有效使用中。经济欠发达的江西赣州市区能够长期免受内涝之苦,乃是因为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青春”常驻。由此可见,对于很多醉心于“做大”、“做强”、甚至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而言,当务之急恐怕还是要潜心修炼城市发展的“内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