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民进党应积极参与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作者:杨幽燕,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丰硕,一方面是经由两岸历经艰辛坎坷共同创造,另一方面已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未来台海和平进一步的巩固、深化与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当前,为构建两岸和平创造条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民进党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与民意呼声调整两岸政策,以保证两岸和平的稳定与持久。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攸关全体人民的福祉,民进党作为台湾最大的在野党,有责任、有义务全面参与建设,为构建台海和平做出贡献。
一、民进党正处在两岸政策调整的十字路口
2012年败选后,民进党虽然没有公开承认,但问题是出在两岸政策上却是党内的一致认知,中间选民特别是经济选民的不信任是败北的主要原因。不能再自外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正在成为党内的主流认识,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口号下,民进党涉及两岸议题的各种活动日趋活跃,近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陆热”。在这股热潮中,不仅有参与两岸交流的行动,又有对以往两岸政策的检讨与反省。主要表现为:一是交往热。今年入夏后,多位党内要角,以各种名义组团正式登陆。二是讨论热。今年的民进党全代会、“华山会议”及民进党智库“新境界文教基金会”主办的八年执政研讨会,均“聚焦”两岸政策,有关专题讨论有规模成系统,为民进党建党以来罕见。三是持续热。涉及两岸议题的活动频率高,媒体舆论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延续热度。谢长廷的香港研讨会与陈菊登陆邀请大陆市长参加“亚太城市高峰会”影响大,也带动了风潮。
“大陆热”呈现出一些民进党前所未有的新迹象:一是主张与大陆交流互动的声音愈来愈多,参与交流基本“除罪化”。对比2007年洪其昌、萧美琴及“十一寇”在“立委”初选中“中箭落马”,2009年许荣淑、范振宗登陆参加两岸经贸论坛,遭撤销党籍的党纪处罚,甚至去年谢长廷“调酒之旅”后被口诛笔伐。而如今苏贞昌 “正面看待”陈菊访陆,一些自称 “铁杆台独”的人士也表示愿意去大陆看看。这表明民进党内部积极参与两岸交流互动的氛围正在形成,对“福佬沙文主义”的正统地位和“台独政治正确”思维定式有所冲击。二是出现向大陆示好的善意声音。谢长廷谈两岸要“创造共同记忆,共同面对世界,建立命运共同体”。陈菊表示“高雄会用友善营造更多的友善”,登陆以及在接待大陆五位市长时,称“中国大陆”或“大陆”等等。这些都具有松动“一边一国”立场的政治效应。三是出现了质疑“台独路线”的声音。邱义仁所谓民进党必须撕掉“逢中必反”的卷标,蔡英文的重要智囊和文胆姚人多则直截了当地提出“台独、建国已失去主流市场”,苏贞昌就任党主席后也表示过“不要再走回头路搞台独”。还有人呼吁党中央不要再死抱“台独”神主牌,放下包袱,输入全新的两岸政策。这些对“台独路线”的种种质疑,冲破了过往的政治禁忌,显示民进党坚守“台独路线”已非铁板一块。
上述情况表明,民进党人士正努力向外界传递 “正在改变”的讯息,其用意是向岛内民众展现在两岸议题上有变革的能力,向大陆展现以善意、合作取代敌意与对抗的态度,向美国展现有意愿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力图打消有关各方对民进党重新执政的疑虑。尽管这种改变还是表面的、个体的、被迫的和战术性的,但仍然值得关注。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大陆热尚未真正触动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和本质,“一边一国”的政策基点和对两岸议题的行为模式仍然是民进党的痼疾。
一是大陆热方兴未艾之时,民进党仍然继续着“逢中必反”的惯性作为。以“服贸协议”为例,民进党依然沿袭当年反ECFA的做法,以“监督”为名,把服贸协议说成是“黑箱作业”,操弄民众心理不安,渲染将对台湾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强烈抵制“服贸协议”的审查,致使“服务贸易协议”完成签署却迟迟不能获得通过并生效。
二是仍一致反对九二共识。“华山会议”等讨论始终围绕《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核心思维,坚称“九二共识不存在”,甚至还曾达成了所谓“未来无须处理九二共识”的共识。
三是中生代在两岸议题上不得要领。民进党全代会上,蔡系、苏系、谢系与新潮流系的青壮派立委联手提出所谓的“台海人权决议文”,强调促进台海双方与国际相关人权议题交流,定期提出台海人权交流报告。同时并“期许中国人民得以民主普选方式产生政府,双方以人权与民主的价值为基础,发展信睦关系”等等。中生代本希望以两岸议题为切入点进行政策和权利突围,但开出“药方”完全不对症。其举动突出了两岸的价值观与制度差异,彰显民、共政治对立,不但无助于改善关系反而强化了双方互动与交流的政治障碍,增添了负面因素。既难以缓解民进党的两岸困局,也不会得到大陆的响应,徒增外界疑虑。
同时,2012年败选后,民进党一直忙于内斗,严重迟滞了两岸政策调整。重量级人物各有盘算,着眼于个人前途及2016年选举积极卡位布局,两岸议题在相当程度上沦为权争工具,未被真正重视,有关活动表面上热闹喧嚣,实则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总的看,民进党深陷矛盾与纠结:一面试图调整两岸政策努力摆脱被边缘化,一面常被思维定式与行为惯性所左右。重新执政的渴望是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寻求改变的内驱动力,而党内权力斗争又成为当下两岸政策调整的阻力,既面向机会之窗,又背负沉重包袱,何去何从,面临抉择。
二、民进党应从战略高度看待和思考两岸议题,审视台湾及民进党自身的战略处境,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一)大陆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对台湾的影响力亦将持续增强。
一方面,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及其对台湾经济的巨大磁吸效应已经成为影响岛内政党竞争的最大外部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贡献了近1/4的全球经济增长量。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购买力将达到64万亿元人民币。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达10万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超过4亿人次。2013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权威报告显示,2012年亚洲地区贸易增速名列世界第二,中国的贸易增长达7.8%,远高于亚洲平均水平;报告预测2013年的世界贸易增长率为3.3%,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增长将继续高于其它主要经济体,从而对世界经济衰退起到缓冲作用。中国大陆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必将为台湾与世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世界都在抢搭大陆发展的顺风车,民进党如果继续自外于“两岸一家人”,坚持“经由世界走向中国”,只会渐失民心。
另一方面,大陆对台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大陆向来主张与台湾各党派人士接触,现在更加务实、灵活、深入、细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表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今年在第5届海峡论坛上指出,“即使是那些曾经支持过、追随过、从事过‘台独’的人,只要他们有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意愿,我们也欢迎他们来大陆走走看看,欢迎他们加入到两岸交流合作的行列中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深圳会见谢长廷时说,只要认同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大陆都愿同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上述表态显示大陆对与民进党人士及其支持者交流更加宽容和积极,必将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引发连锁反应,良性互动可望持续。民进党恐怕很难抗拒回避。
(二)民进党应丢掉侥幸心理,纠正三个误判
一是对民意的误判,臆测民意自然会流转到民进党。认为受马英九执政拖累,国民党将继续下滑,民心、民意转向,民进党2014年七合一选举中可以稳步成长。同时,把2016年大选两党的竞争臆断为内政决战,两岸政策不再成为上台的“最后一里路”,民进党可以在“总统”选举中胜出,毋须调整政策。实际上马英九民调下降时民进党的并未上升。旺旺中时民调中心2013年8月30日的调查,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的声望接近历史低点;满意民进党监督表现的较前一月减少了6%,不满度则由51%上升至56%,增加了5%。王金平关说案爆发后,台湾指标研究调查公司9月12日公布的政党好感度调查显示,民进党政党好感正向评价零成长,负向评价上升了4.2%为38.1%(国民党负向评价为五成,变化不大); 17日TVBS的调查显示党主席苏贞昌的声望为38%下滑了4%。看来民进党并未在这波风潮中获利,未来民众对未必会在“两个烂苹果”做选择。
二是对大陆的误判。认为大陆开启与民进党人士交流大门,是在为民进党重新执政做准备。民进党常把大陆与民进党人士的接触通称为民共交流的渠道与成果,以显示具备了处理两岸议题的能力,据此断定足以争取到中间选民的信任,并认为已经达到了“大陆能够忍受”的程度。实际上陈菊在大陆期间,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杨毅就重申,“民进党不改变‘台独’立场,我们就不会与其进行‘党际’交流”,表明与个别人士的交流并不等于大陆接受了民进党。
三是误判美国的态度,幻想得到加持。认为大陆的崛起已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将重视台湾,对民进党亦有利,对2016年台湾选举,美将采取明显有别于2008年和2012年的态度,不会偏向国民党,而是两边下注,为了防止两岸关系走得过近过快影响美利益,甚至会通过扶持民进党对大陆加以牵制。实际上民进党主席苏贞昌6月访美时,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葛来仪以“四个继续”已表达美方立场,她说,从美国的观点看,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继续保持两岸沟通管道的畅通,两岸继续进行务实对话与合作,继续两岸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在马英九治下取得的进展,这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方愿意看到那些合作管道与方式得以持续。这其实是对民进党两岸政策提出的明确要求。最近王毅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表达中国与美国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并以“台湾问题是在可控的状态内”,希望美方“确实理解和尊重中国反对分裂,致力和平统一的努力,台湾问题就会变成中美关系的正资产”。民进党应认真体会其中意涵,准确判断中、美、台大三角与国、民、共小三角的互动关系。
(三)民进党积极参与两岸和平发展应有的作为
民进党如果能以当下的大陆热为契机和起点,直面“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的政治现实,遵从社会主流意见,认清“坚持台独则难以重新执政”,拿出除旧布新的勇气,大幅度调整两岸政策,就有可能将两岸关系的负债逐渐变成正能量。这既有益于民进党自身发展,也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贡献。不妨沿着“降低敌意、减少破坏、调整政策、转变立场”的方向思考:
创新思维:顺应时代潮流和民意,调整台独立场,摒弃分裂、对抗、狭隘及悲情,跳脱“台独”意识形态,站在新的起点上,为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谋划两岸战略。
更新论述:承认九二共识或提出更具积极意义的新决议文,可经由党全代会通过提升位阶,按“新的法律优先于旧法律”惯例,让台独党纲成为历史。
开创新局:在此基础与大陆着手建立“互信”,实现党际交流正常化。
在具体行动上,谢长廷、陈菊造访大陆留下很多启示,民进党可予借鉴。
1.在与大陆交往中改称“中国”为“中国大陆”或“大陆”,党内可推而广之,逐渐成为通称。
2.“在两岸和平发展上,未来不能互相缺席”。应转变反中意识,摆脱“为反对而反对”旧习,在两岸交流中善尽责任,多做建设者,以实际行动改变“两岸无能”的形象与印象。如针对业界关切,就《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后续即将展开的《货品贸易协议》、《争端解决协议》的相关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讨论。
3.可与大陆分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及社会治理等执政实践经验(如防灾减灾、环保、城镇化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等),建构两岸共同经验,“创造共同记忆,共同面对世界,建立命运共同体”。
4.对两岸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包容,尊重民主形式的多样化。
9月2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刊载了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的文章,他写道:“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国际政治不再是一个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多元舞台,合作及竞争常常同时出现在那里。民族仇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际尚且如此,两岸更应积极倡导“一家人”与命运共同体意识,全面构建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互信、包容、合作、双赢,让联系更加密切,信任日益深入,努力实现两岸的和平、稳定、繁荣与发展,并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两岸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