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兪晓松:中国外贸将依旧增长但增速放缓



  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

  印度家电价格比北京高一倍,但是中国货难找。

  我们要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用全球资源来发展自己。

  关税已经不是进口商品的最主要税项。

  ——俞晓松


  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在世界经济放缓、中国也十分重视培育内生性经济能力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就成为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俞晓松会长。

  维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近的幅度

  记者:中国外贸二十年来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贡献良多。由于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基数日大,加上国际经济形势不佳,您估计未来一段时间会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增长速度?

  俞晓松:不会像前二十年那么高速增长。前二十年的外贸增长大约是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的一倍;就是国民经济每年增长百分之八左右,而贸易每年增长大约百分之十五左右。前二十年国民经济翻了两番,就是四倍;而贸易总量增长了八倍,就是翻了三番。

  这种增长速度,恐怕在今后二十年不大可能了,但是会与国民经济维持在差不多的增长幅度上。

  外贸出口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日本,经济低迷已经超过十年,美国现在情况也不好,还有海湾战争、SARS疫症等不确定事件,这些都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我的看法是,从中国现在经济推动的状况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我认为近两、三年,中国的出口不会下降;至多,是增长的速度低一点。

  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市场

  中国占非洲国际贸易总量的比例很小

  记者:增幅下降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很难再扩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俞晓松:扩大份额还是有可能的。我到蒙古共和国去过,蒙古的商会会长告诉我,中国已经超过俄罗斯而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在蒙古首都的街上的商店、我住的宾馆的商店看,没有一份中国商品的广告。那么中国商品到哪里去了呢?当然,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购买的是中国的机械设备,我们进口蒙古的奶制品、肉类以及一些矿产,这些一般看不到。但是我在街上看到的洗涤剂、化妆品、家用电器,基本上是韩国的,也有一些日本的。这类商品,中国在质量价格上都有竞争力,对中国厂家来说无疑是可以进入的市场。

  就是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或者接近空白。因此,即使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贸易还有相当的发展余地。

  这些年中国政府提出外贸出口要多元化,也有开拓新市场的涵义。现在中国对美日欧盟这些基本属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高度集中,应该说不一定好。那么剩下的地区,应该说贸易市场还有很多份额。现在与美国这么大的贸易量,还因为贸易逆差的问题「吵架」;但是就中国与非洲贸易占整个非洲国际贸易的总量来讲,祇有百分之二左右。那么,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谁做了呢?就是再多做一倍,也祗是百分之四,也不是想要垄断非洲市场,也不会遇到什么麻烦。总之,国际市场很大,对中国企业来说,不少地域还近乎空白。

  去年我到印度,发现其家用电器的市场价格比北京高一倍以上,但是却没有发现中国货。印度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又是十亿人口的大国,有人就有市场嘛。

  重视帮助中国企业向外发展

  要懂得使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

  记者: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当中国国内市场还比较小、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时候,贸促会在增加外贸出口、吸引外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当中国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未开发市场、已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候,贸促会的角色和功能有没有什么转变?

  俞晓松:中国和国际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是有了很大的变化,贸促会的作用当然相应地也有所变化。

  比如我们以前就很少提到帮助中国的企业到外国发展,而现在很多企业希望我们提供这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其他国家有关商业方面的法律、社会环境等等,希望多向企业介绍。我们现在组织出访团组,有相当一部分是到发展中国家去的,去考察、瞭解那里的市场。

  以前我们基本上是祇讲扩大出口,虽然现在我们还努力扩大出口,但是现在到外国也开始寻找有什么可以适合中国市场的商品。中国本身其实也是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用全球的资源来发展自己。

  记者:在发展中国家,是不是中国主要寻找原材料这方面的资源呢?

  俞晓松:原材料祗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祇是购买其原材料,其中也有发展合作的问题。如果祇是将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进口了,时间长了之后也会有矛盾。这与三、五十年前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一样,附加值很低。我们鼓励中国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合作生产、办企业。

  另外,贸促会现在提供的法律服务,比以前更多。以前有仲裁委员会、专利保护等,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更多的企业都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以前外贸是实行管制的,祇有少部分企业可以从事国际贸易,以后这类企业会有很快的增加。但是他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是一回事,而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则又是一回事;这个方面,还是需要获得支援的。

  外贸增长的拉动效应会相对下降

  记者:长期以来,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外贸拉动的效应会否相对下降?

  俞晓松:相对的百分点,我看是会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要靠国内市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本身的工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进城,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刺激作用。比如每十年大概有不少于一亿的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城市就要有房子住,就要有城市生活的基本必需条件。或者是现存城市扩大了,或者有些新的城市会出现,这本身就会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

  在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国民经济翻两番,外贸翻了接近三番,七点五倍;如果说到二○○一年的话,应该说也是八倍。像这种状况,今后二十年不大可能。当然,还是会持续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没有那么快了。

  政策调整有利刺激农村经济和消费力

  记者:中国经济这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外延性的刺激,比如增加国债投资、通过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等,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增加内生性的经济活力?

  俞晓松:现在内需不旺,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是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债也不能总是发下去,当初作出这个决策也是与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环境不好有关的,是为了刺激内需才这样做的。虽然是国债,可毕竟是欠了债;现在花钱,以后总是要还的,对财政毕竟是负担。

  现在进行相关政策调整也是为了拉动内需。比如对于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政策上已经做了相当大的调整。这些,我想会增加内需。因为以前对农民工,是控制、限制的。他们本来挣的钱就不多,还要扣一点。在政策上放宽了,这个群体收入增加了,其消费力会上升,产生更多一些的消费。实际上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对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来说,如果改变了这个观念,马上对经济统计数字就要进行调整。

  就我个人而言,不大赞成一个地方说:「我们要率先进入、或者实现现代化」。因为这很难说,比如北京的王府井那一片是不是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呢?东方广场那一片,够水平了吧?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还包括农业、文化教育以及科技、国防。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所讲的这些城市的人均GDP 都是不准确的。像北京差不多有三百万外地人在这里务工,这三百万人是创造了他们的GDP 的,但是他们没有被计算到分母之中。大城市是经济中心,要起幅射带动作用,不应当也不可能祇在自己的地域内发展。

  现在大约还有八亿农村人口,如果这些人口不实现城市化,文化水平、生活质量不提高,消费能力就会比较低。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祇是吃饱肚子、有一套衣服似乎就够了,就难以刺激消费需求。

  换一个角度看,这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现在,毕竟高楼林立、西装革履还祇是一少部分人的生活。

  要想办法刺激「消费拉动」

  记者:内需不旺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如农民消费力弱、城市化程度不够高?

  俞晓松:除了农民问题之外,城市里面由于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有些城镇居民对于生活预期,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诸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等。以前都是公费医疗,不用考虑存钱看病的问题。现在要考虑自己万一生了一个大的病,要付出一笔较大的医疗费,怎么办?现在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都要考虑是一个进步,大家都不考虑,这个社会也难以发展。但是既然要考虑,其收入又不是那么多,就必须存一部分钱。所以,这两年的居民存款,每年都是向上涨,但是物价指数基本上是持平的。因此,如何刺激消费,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朱镕基总理在卸任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当前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刺激「消费拉动」。

  关税已经不是进口商品的主要税项

  记者:以往中国是不是一直对出口贸易进行补贴?而加入WTO 之后,外国可以进行的监管越来越严,或者说限制越来越明确;那么,当补贴或者出口退税减弱之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不是会下降?

  俞晓松:我想不会有什么影响。

  现在对于外贸出口,作为国家政策来讲,没有补贴,所有的商品都没有补贴。有些地区对于本地的商品,如果是出口了,在当地的财政政策上,给予一些优惠,祇能说是给些奖励,相信是微乎其微的。

  至于退税,是各国各地区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世贸组织所允许的。前几年所讲的「增加了退税率」,实际上是因为其前并没有实行完全退税。

  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我们所讲的关税降低,海关所征收的关税是一小部分,而代征的增值税,是一大部分。就是零关税的商品,也要征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税。现在关税的总水平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十二,高关税的往往进口很少,大量进口的商品的关税,大都是百分之几。

  香港需要一代人纔有望实现经济转型

  记者:您也经常到香港去,香港这几年的经济一直是向下滑,有企业家认为主要是成本过高所致,您是如何看香港经济的主要症结的?

  俞晓松:香港本身的地域有限,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港人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这本是好事;但在香港不论经营任何一种商业,其成本相对都在升高,这对于香港经济确实又有一些不利影响。

  这里有一个经济转型的问题。当然,香港经济还是能够再发展的;但是这个再发展,就一般地说,在那里生活、就业的人,其中多一半都应该是白领阶层的人。问题是,并不是产业一转变,原来的蓝领阶层,穿上一件西装就变成了白领,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智力开发和教育。这恐怕要一代人纔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转换。

  特区政府提出发展高科技,确实高科技是能够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但是香港本地并没有足够的高科技人才。即使与内地结合,也基本上是发生在白领阶层的事情。现在香港一些市民表示不满,是不少人转变不了,失业增加。

  看一看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也都经历过这个进程;会有社会的不安,但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

  香港与内地的成本

  差距不会很快拉平

  记者;如果强化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整合,是不是可能比较快地降低成本呢?

  俞晓松:实际上,香港制造业的百分之九十几都转移到了珠江三角洲,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得香港的制造业获得了大发展。原来在香港可能祇有五百人的工厂,到了珠江三角洲成本降低了,竞争力增强了,工厂一下子可能变成了一千人,甚至几千人。作为企业本身是大大发展了,但是其原来在香港所用的那五百人不可能全部都搬到珠江三角洲,最多用十几、二十个管理层的人员,剩下的那几百人干什么呢?这就是新问题。

  记者:仅仅相隔一个深圳河,两边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就相差几倍。从长远来看,您觉得这个差距应该缩小到什么程度,香港经济纔有可能稳定下来?

  俞晓松:这个差距恐怕不会很快缩小。

  就如我刚才所讲的,内地的现代化不可能祇是看深圳。深圳这个地方的各种经济指标的水平,不能祇是向香港去靠,实际上是要与广东其他地方靠;深圳与香港靠拢,深圳也吃不消,人们慢慢也就不去深圳了。

  俞晓松小档案:

  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及民用建筑系。历任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中国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经贸协调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主席;连续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原载《中国评论》2003年6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