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郞庆田:煤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可靠资源
邓小平将能源放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位。
二十一世纪煤碳仍将是中国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
石油的短缺,为中国煤碳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机遇。
煤碳地下气化——门捷列夫一百多年前的梦想已成现实。
——郞庆田
能源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战略物资,在中国石油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得不逐年大幅增加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受制于外」的风险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比较丰富的煤碳资源,就成为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本刊专访了位处山东的中国特大型煤碳企业——新汶矿业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郎庆田先生。
煤碳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供应的最可靠资源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煤碳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目前在煤碳业的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有哪些?
郎庆田: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中国政府对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予以高度重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曾经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邓小平将能源放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第一位,体现了他规划经济发展格局的远见卓识,也说明了能源安全对中国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性。二○○一年三月十五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的能源建设方针。这也是中国政府「十 ·五」期间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方略。
以煤碳为基础能源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基本能源政策。廿一世纪,煤碳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碳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能源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中国的能源资源中,煤碳占絶对的优势,煤碳资源探明储量占中国化石能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保障安全供应的最可靠的能源,同时也是目前最廉价的可利用能源;煤碳本身不是污染,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洁净利用的。从可采资源、保障供应、经济性和技术等方面看,煤碳仍将是中国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煤碳、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煤碳利用效率、减少煤碳污染,是廿一世纪煤碳工业的重要责任。国家计委预测,二○○五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十五点四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碳需求为十四点五亿吨。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碳的需求,国家将充分发挥现有大中型煤矿的生产能力。
自一九九七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抑制了国内、国际煤碳市场对煤碳的需求。由于产能过剩,需求减少,煤碳市场逐渐演变为买方市场,价格也一路下滑,煤碳行业总体上呈现出「市场低迷、经营惨淡」的局面。但自二○○○年以来,国家实行关井压产政策,对煤碳总量进行调控,引导市场平衡。煤碳市场自二○○一年初开始回暖,煤碳价格上扬,煤碳企业逐步摆脱了困境。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煤碳工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面对中国实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十五」计划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煤碳工业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产业集中度过低。经过近几年的整顿,中国小煤矿由近八万处减少到二万多处,但生产规模小、布点过于分散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差距很大。
二是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美、俄、德等国家采掘机械化程度都达到或接近百分之一百。中国目前的机械化、部分机械化程度仅达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安全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三是产业、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国外大型矿区一般均采取煤碳、电力、化工、建材等综合开发,效益好、竞争力强。中国跨行业发展起步晚、进展慢、步履维艰,大多数煤碳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和产品。
四是经营机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而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煤碳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搞好煤碳供需总量平衡,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提高煤碳竞争力:发展洁净煤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煤碳工业向高效、安全、洁净、优质的方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石油短缺为煤碳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机遇
记者:石油早已是各国尽力争夺的战略资源,在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开发煤碳资源?中国目前对煤碳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如何?
郎庆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中国的能源需求与供给必然产生缺口。专家预测中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为:在廿一世纪初期将超过一亿吨标准煤,二○三○年约为二点五亿吨标准煤,到二○五○年约为四点六亿吨标准煤。这种估计的准确性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暂不考虑,但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缺口在逐年增大,进口依存度将逐步扩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未来中国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问题。
在中国能源供需结构中,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最为突出。「八五」期间,全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六点九四,而石油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百分一点六。基于石油生产量的增加远低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中国不得不减少石油出口,增加石油进口,一九九三年起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的迫切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将继续出现较快增长,石油需求年增加量将超过五百万吨。而预计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增加量祗能达到一百至二百万吨,石油供需缺口量将从二○○○年的五千万吨增加到二○三○年的一亿六千万吨。
解决石油问题的出路,简单地说有两条:一是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采取替代石油进口的战略。近年来,由于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国际石油市场波动起伏,这对中国增加石油进口和储备提出了挑战。因此,从战略角度考虑,应当采取替代石油进口的战略,这是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最佳途径。它有利于国内主要产业和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石油供应的安全可靠。
石油的短缺,为中国煤碳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机遇。根据最新国家产业政策,中国未来五至十年,能源业要以发展新型、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和石油替代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改造传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全国煤碳科技大会提出,煤碳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清洁煤技术,努力提高煤碳产品的科技含量,搞好煤碳的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此,中国煤碳工业应当大力发展综合机械开采技术、大型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以及煤矿安全技术,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同时,重点要在煤碳生产、加工和煤碳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煤碳深加工,优化煤碳产品结构,积极勘探、开发与利用煤层气资源;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增加煤碳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推进煤碳的高技术利用,发展煤碳氧化、液化技术,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水煤浆替代燃料油技术。
百年梦想今成真
记者:据悉在您的主持下,新汶矿业集团进行了煤碳地下气化方面的研发,您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甚么前景预测?其对天然气等能源是否真有长远的替代价值?
郎庆田:不需要职工下井,不需要采煤设备,让煤直接在地下燃烧而生成可燃气体,然后通过管路输送到千家万户,输送到工矿企业,这对于采煤人来说,是个大胆而神奇的梦想。而第一个做这个梦的人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一八八八年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煤在地下燃烧而变成可燃气体。
二○○○年,门捷列夫的百年梦想在新矿集团变为现实,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开中国煤碳地下气化大规模应用先河。专家的鉴定结果是:该成果在工业化试验研究的深度、系统性和规范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一次从造气到应用的成功的产业化示范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发展煤碳地下气化是世界煤碳开发利用的方向之一,也是国家「十五」重点实施的十二大高新技术建设工程之一,现已列入国家八六三计划,新矿集团成为这一攻关项目的实验基地。
这项高新技术,就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碳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和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它变传统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变地面气化为地下气化,变低值燃料为「高科技燃料」,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对振兴煤碳企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门捷列夫提出这个梦想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煤碳地下气化研究取得长足发展。英国于一九○八年进行煤碳地下气化试验,前苏联则于一九三二年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地下气化站。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波兰、日本等一些国家逐步掌握了这项技术。对此,一九七九年的联合国「世界煤碳远景会议」上指出:发展煤碳地下气化是世界煤碳开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开采方法存在的一系列技术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曾在五六十年代进行过这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因种种原因,这项研究试验未能坚持下来。
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我瞭解到世界和中国有关煤碳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背景和目前现状之后,强烈地意识到煤碳地下气化将引发中国煤碳开采技术和煤碳资源利用上的一场革命。特别是我在北京结识了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煤碳地下气化技术研究与试验的余力教授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决定以新汶矿业集团为基地,联合进行煤碳地下气化的研究与试验。
新汶矿业集团采用的是「有井式、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式地下气化新工艺。成功克服了国外「无井式」地下气化工艺投资大、风险大、规模小、效益低的缺点。孙村煤矿气化站是新矿集团建设的第一个气化站,实验首先放在一块废弃的煤柱。经过半年多科技攻关,井下气化炉于二○○○年三月三十一日点火成功。七月十一日,生产的水煤气正式进入矿区工业锅炉和一万多户职工家庭;十一月一日,煤层气发电试验又获成功。目前新矿集团已建成三处煤碳地下气化点,日产煤气二十万方。正在实施的煤层气二期工程生产规模将达到日产五十万立方。
新矿集团的煤碳地下气化新工艺,比传统煤碳开采工艺节省投资百分之七十八,节约成本百分之六十二,提高工效三倍以上,吨煤价值可提高十倍以上;而且煤碳气化后灰碴留在地下,可避免采用传统的采煤和地面煤碳气化工艺造成的废气、废水、废碴等污染,并可大大减少因煤层采空造成的地面下沉;与传统地面煤碳气化工艺相比,它省掉了煤碳气化发生炉等大量设备设施,煤气产量大幅提高,造气成本大幅降低,目前每立方米为零点一九元,而常规地面的造气成本则高达一点零五元;此项技术可大大提高煤碳资源回收利用率,使传统开采工艺难以开采的边角煤、废弃煤柱得以回收,使由于高温、高压威胁和因会造成地面下沉而不得不放弃开采的深部煤、「三下」(河下、桥下、建筑物下)压煤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由于地下气化生成的煤气能够更加集中方便地进行脱除焦油、硫分和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净化处理,因此,此项技术特别为按国家环保规定不准开采的高硫高灰劣质煤寻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二○○一年该项目被评为全国煤碳工业十大科技成果。
对于新矿集团来说,成功掌握煤碳地下气化技术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形成产业化,打造产业链,以获取更为可观的产品附加值。因为煤碳和石油是中国两大能源支柱,但两者的储量和开发极不平衡。煤碳储量丰,且生产过剩,产品积压;石油储量相对较少,供应短缺。而煤碳气化生成的水煤气中百分之六十的氢则是最理想的环保燃料(同等重量的氢和汽油相比,它提供的能量是汽油的近三倍),从而可解决中国石油相对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充分发挥中国煤碳资源的优势。而地下气化生产的煤气经过深加工所生产的甲醇、甲酸、二甲醚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子、医药、交通、军事等各项领域。目前,新矿集团已将目光投向煤气一步法催化合成甲醚生产技术,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通过了专家鉴定。
未来发展的四大措施
记者:新汶矿业集团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较早达到年产千万吨煤碳的企业,您是否可以谈谈中远期的发展计划,包括开发新矿区、发展新技术?
郎庆田:自二十世纪初,孙村、华丰、禹村等地有煤碳开采的历史记载以来,新汶矿区至今已有百年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新汶矿区的煤碳开采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正式成立新汶矿务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日,新汶矿务局全年原煤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提前二年实现了千万吨局的奋斗目标,被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正式批准为「特大型企业」。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由原国家煤碳部批准,新汶矿务局改制为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九九八年三月十八日始正式按公司制运行。
近几年,集团公司从战略高度把握企业未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研究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先进经营理念再造企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煤碳主业、非煤产业、高效农业「三位一体」产业格局,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目前,新矿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扎实推进制度、管理、技术「三大创新」,稳步实施煤碳主业集中化、非煤产业集优化、产权结构多样化「三化战略」,积极抓好稳定煤碳、发展非煤、结构调整「三件大事」,认真做好增强核心、关联扩张、结构优化「三篇文章」,打造新矿集团竞争新优势。到「十五」期末,煤碳生产实现老区保千万吨、新区达千万吨,煤碳总产量两千万吨,全矿区水泥产量二百七十万吨,石膏二百万吨,铁矿石六十万吨,水煤浆五十万吨,日产煤层气二百六十万方,发电装机容量四百MW,企业经济总量突破一百亿元,建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持续发展、富美安康」的新矿区!
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煤碳主业集中化。充分发挥资源、管理和人才优势,对煤碳主业进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战略资源开发,加快新井建设和老区技改步伐;提高煤碳生产率,促进煤碳产业、产品升级;按照市场取向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以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为主,建立资源储备,放大竞争优势,实施以集中统一管理、扩张经济总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大集团战略。
一是新区开发。按照「走出老区开发新区,走出省内开发省外」的思路,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千万吨矿区,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把巨野龙固矿井建成中国最大的工矿井。巨野煤田是山东省也是华东地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煤田,也是最好的一块煤田。龙固矿井地处荷泽巨野县境内,交通便利,电源、通讯、水源可靠,外部建设条件优越。矿井主采煤层以肥煤为主,属国内紧缺煤类,煤层厚、煤质好,储量丰富,开采条件较好,适于机械化开采和建设特大型矿井。新矿集团在新井建设上坚持「近期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筹安排、综合开发」的原则,将把新矿区建设成为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煤、电、化、建材综合开发的新型矿区和出口煤基地。龙固矿井在建设和发展上将以「高境界、快速度、高质量、快回报」为目标,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型矿井建设经验,采取全面规划、连续施工、一次投产、快速达产的建设方式,力争在开工建设后四十四个月内完成年产三百万吨的一期工程并移交试生产,二○○七年九月前完成年产六百万吨矿井及洗煤厂建设工程。
二是老区生产。老区煤碳生产的原则是「限产高效」,稳定在千万吨略偏上的水平。在实施关闭破产、退出劣势的同时,加大挖潜改造的力度,优化布局,合理集中生产,以精耕细作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抓好重点工程施工,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强化监督,保证骨干矿井的配套建设和生产接续。
(二)非煤产业「集优化」。一是搞好产品关联多元化。建设以煤碳加工为标志的纵向产业链,形成煤碳→煤气化→燃气民用→发电→煤化工产业链;煤碳→水煤浆→煤液气→煤化工产业链;同时大力实施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煤碳→电力→建材→搅拌站建筑产业链,带动矿区建筑建材业的兴起。
二是技术关联多元化。依托我们采矿的技术管理优势,大力发展非煤矿业,实现非煤业进一步的相关链接。在建成莱新铁矿和临汶石膏矿扩建的基础上,在有效益、有前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非煤矿业。同时做好现有产业的内部整合,形成规模优势。下一步,要通过开发石膏板这样一个项目,通过双向对接,构建石膏→石膏板→纸→纸浆→林业产业链。三是业务关联多元化。围绕与煤碳的生产业务相关的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多元化,寻找和抓住全局性的重点和「亮点」,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做精、做强、做大。其一,建设以煤、路、港、航一体化经营为标志的纵向相关产业链,打通煤碳流通渠道,进行跨行业的资源配置,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其二,通过相互参股等方式与电力、冶金、化工等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煤电、煤钢、煤化工互利互保,使内部相关产业外部化。其三,建设与焦化、冶金等大用户以采取债转股的形式建立的相关多元化,使我们的债权转化为他们企业的股份,盘活在流通环节沉淀的资金。其四,寻求机会进入其它领域,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领域。
(三)搞好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以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技术为主,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碳生产技术,形成核心技术能力。集团公司在现有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的基础上,将加快建设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技术改造相结合,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集团公司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调动内部、外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建成开放式的技术中心,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技术档次,创立及拥有属于自己企业的知识产权,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并不断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到二○○五年争取达到百分之一,为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体系建设以及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资金保证。
(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它使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建设,这将是煤碳企业可持续发展与重新振兴的必然选择。我们新矿集团在掌握高新技术实现煤层气化产业化应用、建成五座煤矸石(煤泥)热电厂、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开发矿井水成为新型伴生资源的基础上,又编制了「新汶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示范工程」,已由省计委正式批覆立项,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为使项目尽快得以实施,集团公司又编制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重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矿区土地复垦施工方案」。新规划和新方案的实施,必将达到「既要面包(经济效益),又要鲜花(环境效益)」的理想效果,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使广大职工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郎庆田小档案:
山东新泰市人,生于一九四九年七月,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在新汶矿务局历任工区党支部书记、矿长、副局长、局长等职。一九九八年三月任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二零零一年任董事长、党委书记。荣获中国煤碳工业优秀矿长、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国煤碳工业优秀企业家、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煤碳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着有《超越的轨迹》、《现代煤碳企业经营管理》、《跨越》,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原载《中国评论》2003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