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知

  一、命题意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因此,在促进两岸心灵契合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是重要路径之一。弘扬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则可铸牢两岸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两岸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将可达成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龢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扺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两岸同胞当然同属于中华民族,但是近年来面对“倚美谋独”、“以台制华”的步步进逼,尤其民进党坚不承认两岸同属一国的“九二共识”,国民党对原属自己最大利基的“九二共识”亦有所质疑,使得台湾同胞出现对两岸认同愈来愈疏离的危机,所以“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基本上,“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从属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想要完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先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更完整,全面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更接近。因此,本文将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出发,论述其主客观条件及必须性与必然性,进而探讨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知。

  二、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2013年2月25日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时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5年3月28日,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虽然习近平与萧万长只有短暂交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命运共同体”,愿与台湾同胞一道,加强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朱立伦,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进行会见时表示,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由于两岸同胞血缘相近、文缘相亲、命运与共等基础,加上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关系割舍不断的当代潮流,主客观条件造就两岸成为具有“共同命运”认知的命运共同体。

  到了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继续强调,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共同命运(CommonFate)是什么?就是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决于整个群体情况。共同命运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但共同命运也可能是坏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胁。

  依据此观点,尤其是两岸关系现今正处于重要节点,想要呈现具有共同命运的情境,建构出“两岸命运共同体”,就必须要进行很大的观念努力。这种努力需要取决于倡导者和认知社群(EpistemicCommunity),率先推动“共同命运”的认知。

  倡导者是指对于某议题或活动发起或提议的人,认知社群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网络,他们能清楚表达出复杂问题的因果关系,帮助国家定义出利益,架构集体争论的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以及确认出沟通的重点。因此,如果倡导者和认知社群可以更有效推动两岸共同命运的认知,则两岸命运共同体将更有机会实现。

  综上所述,“两岸命运共同体”具有主客观的条件,以及必须性与必然性,因此两岸学术认知社群可以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导之下,倡导这个具有“时代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的命题,让两岸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三、文化认知的推进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也就是增强文化自信,围遶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同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事实上,上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指导纲领,对于两岸而言都是文化共识;因为不论是大陆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是台湾曾经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都在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包括“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恭、宽、信、敏、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都是两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揭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进而言之,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因此,透过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同胞心灵根脉和归属的中华文化力量,可以更好地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尤其当“倚美谋独”的政客只想遂行政治利益、“以台制华”的国家只想利用台湾图利自己,两岸学术认知社群更应该让台湾同胞理解到谁是爱我们的亲人、谁是推我们进火坑的敌人,争取台湾同胞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更多认知。

  当“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愈来愈强,两岸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愈来愈强,则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愈来愈强,让两岸能不断地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携手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