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根据可考历史,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战争杀伐。人类历史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20世纪历经两次大战的洗礼,人类再次思考避免战争的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合国的成立,就是希望透过国家之间的政治协商机制以避免战争的构想。然而,20世纪后半叶,虽然没有发生类似两次大战的大规模战争,在美苏两个敌对阵营剑拔弩张的对抗之下,世界各地仍然是冲突不断,烟硝弥漫。
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视野,检视中华文化主流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终极价值与实践途径;阐释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在21世纪的时代意义;进而论述如何发扬此一中华文化特质,为21世纪国际环境建立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以引领世界迈向一个没有战争、和谐互助、资源公平分配分享的大同社会。
二、儒家王道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创见
本文认为,王道文化是儒家思想达成其最终核心价值目标“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径,是中华文化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创见。本节将阐述儒家的五个核心概念,以及老子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与儒家王道文化思想相呼应的论述。
1.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的五个核心概念包括:天人之际与人性论述、忠恕与中庸、仁政思想、王道文化、以及大同世界。其中大同世界乃是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天人之际与人性论述乃是儒家思想一切论述的根源;忠恕与中庸之道乃是实践仁政思想与王道文化的有效途径;仁政措施是实践王道文化的有效途径;而仁政措施与王道文化则为实现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径。“忠”就是要实事求是;“恕”就是要“推己及人”;“中庸”之道,就是采取渐进的、温和而不偏激的平衡途径;而“仁政思想”就是要透过忠恕与中庸的态度,来达成让国内社会所有百姓都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生活;“王道文化”就是要透过忠恕与中庸的态度,来达成让国际社会所有国家都能够和平共处相互依存。达成上述两个愿景,也就是达成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大同世界”境界。
2.王道文化是儒家关于达成大同世界实践途径的论述
儒家思想的第四个核心概念王道文化是其达成大同世界政治理想第二个实践途径的论述。广义的王道文化涵盖对内政策的仁政思想与对外政策的柔性外交。狭义的王道文化则是指相对于“霸道文化”的刚性外交。
孟子对于王道与霸道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霸道就是透过军事途径拓展国际空间;而王道就是透过人道主义在国际间济弱扶倾。因此,推动霸道的国家一定要拥有庞大的领土;而推动王道的国家,就不一定要拥有庞大的疆域。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03》 “公孙丑上-03”,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2\]
3.孟子对王道文化的定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倡导王道而贬斥霸道不遗余力。他特别推崇“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意思是说,“不嗜杀人者”才能够一统“天下”。“不嗜杀人者”就是拒絶透过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人。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只有 拒絶透过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人担任国家领导人,才能够真正解决国际纷争,建立一个和平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孟子对梁襄王閳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理念如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06》 “梁惠王上-06”,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3\]
4.儒家思想的王道文化:仁者无敌;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孟子一再强调,人君如果能够推行仁政,建立一个充满人道关怀与具有人性尊严的和谐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没有任何对手可以挑战他了。孟子在其“梁惠王章”上篇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向梁惠王建言说,“‘仁者无敌’,王请勿疑”。相关对话如下: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05》“梁惠王上-05”,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3\]
孟子在其“离娄章”上篇再度强调推行仁政的重要性。他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去天下,乃是因为失去民心。反过来说,谁能够推行仁政,谁就能得民心;谁能够得民心,谁就能得天下。他从而断言,民心向往仁政,归顺拥戴推行仁政的政府,就像水往低洼的方向流动,野兽往山林圹野的方向投奔一样,没有人能够阻挡。他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孟子:离娄上-09》“离娄上-09”,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4\]
5.王道文化的时机概念:精准界定时机;耐心等待时机;实时把握时机
儒家思想的王道文化相关论述还包括孔子与孟子对时机概念的阐释:精准界定时机;耐心等待时机;实时把握时机。孔子断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孟子认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毋拔苗助长”。
孟子强调时机对于推行王道文化建立王业的重要性。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提问说,以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百岁才逝世,却还没有能够一统天下。直到武王与周公继续推动他的仁政,才得以完成周朝的王业。而孟子却说,用王道一统天下易如反掌。公孙丑质疑说,这样说来,难道连文王都不是值得效法的榜样吗? 孟子认为,文王无法在生前完成王业,乃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的缘故。他引述齐国的谚语说,就算有高度的智慧,还是要顺应时局的趋势;虽然已经准备好应有的农具,还是要等待春气的降临,纔可以把种子播到农田里。如果节令未到而急着出去播种,只要一场小雪就足以冻死所有播下的种子。孟子回答说,“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01》“公孙丑上-01”,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zh\[20161004\]
不过,孟子虽然强调时机对于推行王道文化建立王业的重要性,他却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因此,根据他的推论,得人和者,就可以得天下。从孟子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说,得人和者就是得到天时。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10》“公孙丑下-10”,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i/zh\[20161006\]
孟子在回答公孙丑问他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时,提到不要“拔苗助长”的概念。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急于求功;应该念兹在兹,锲而不舍;但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孟子举了一个宋国的寓言说:宋国有一个人嫌他所种的禾苗长得太慢,而把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之后芒芒然回到家,告诉家人说,“我今天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赫然发现田里的禾苗通通枯死了。孟子说,世界上没有像宋人这样帮助禾苗长高的人太少了。有些人认为耕耘没有用而放弃耕耘;另外那些认为耕耘有用的人,却又操之过急而拔苗助长。后者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有害。孟子说,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02》“公孙丑上-02”,孟子,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zh\[20161006\]
上述“拔苗助长”的寓言,虽然是孟子在论述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然而,把这个寓意拿来论述王道文化的方法也是适用的。对于任何重大国际争端的折冲或是两岸关系的互动,都是需要运用中华文化所孕育的最高智慧、最大耐心以及最宽阔的胸襟来对待,以避免因为急功近利而功败垂成。而这也就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夏所谆谆告诫的箴言。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17》“子路-17”,论语,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analects/zi-lu/zh\[20161008\]
6.老子哲学的王道文化: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王道文化的思维,并不限于儒家,而还广泛藴藏于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学说。其中以老子所倡导的柔性文化最为突出。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最柔弱的东西。然而,当水在冲击物件的时候,却是无坚不摧,无人能挡。他从而指出,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老子的此一说法,我们可以从海啸的骇人威力获得印证。老子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道德经-78》“道德经-78”,道德经,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09\]
老子从上述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哲学,又推论出“曲则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哲学。最后他强调谦卑的重要性。他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乃是因为江海能够永远屈居于比百谷更低下的地位,才能永远接受百谷的归顺。这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海纳百川”的谦卑哲学。老子从上述多方论述,提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哲学。他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道德经-22》 “道德经-22”,道德经,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09\]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道德经-24》 “道德经-24”,道德经,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1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66》 “道德经-66”,道德经,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11\]
7.孙子兵法的王道文化: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果我们说,孟子主张“不嗜杀人者”才能够一统“天下”,老子主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都不过是不切实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书生之见”。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春秋时代最被推崇的战略学家孙子怎么说。孙子在其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强调“庙算”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要打赢一场战争,不能只靠有勇无谋的冲锋陷阵;而是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说,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始计-07》“始计-07”,孙子兵法,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2\]
孙子强调,战争是不得已的手段。“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说,最好的国家安全决策是确立拟定国家安全的定位;其次是周延决定对外政策走向并积极推动;其次是周详规划国防政策与军事行动方案;下下之策是调兵遣将冲锋陷阵攻城掠地。因此,孙子认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选择,乃是让威胁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知难而退,而不是去打赢一场战争。他说,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01》“谋攻-01”,孙子兵法,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2\]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谋攻-02》“谋攻-02”,孙子兵法,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谋攻-03》“谋攻-03”,孙子兵法,中国哲学书,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3\]
三、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在21世纪国际环境的时代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亚太地区安全环境急遽变化。地区矛盾冲突不断,动荡战乱频仍,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多。急需用新的思维路径球的出路和办法。而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具有特别的作用意义。
首先,王道文化是儒家思想达成其最终核心价值目标“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径
儒家思想的五个核心概念包括:天人之际与人性论述、忠恕与中庸、仁政思想、王道文化以及大同世界。其中大同世界乃是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而仁政思想与王道文化则为实现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径。
其次,儒家倡导的王道文化是中华文化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创见
王道文化的理念藴藏于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儒家则集其大成。儒家思想以推行仁政为落实王道文化的利器。孟子坚决反对霸道,强调“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他指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并断言“仁者无敌”。老子阐释柔性哲学:他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断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孙子兵法则强调,“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三,王道文化将为21世纪动荡的国际社会点亮一盏普照全球的明灯
20世纪末期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以及中国快速崛起,导致全球战略格局丕变。王道文化的忠恕中庸与仁政包容特质,将为21世纪提供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在21世纪初期全球安全环境急遽变化的新格局之下,中华文化的忠恕中庸与仁政包容特质,将可为此一动荡的国际社会提供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
最后,王道文化是两岸携手引领世界的实践途径
两岸分别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乃是王道文化的具体表现。两岸允宜联袂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的王道文化精神,携手引领动荡的国际社会迈向和谐安康的大同世界。未来两岸将秉持王道文化的精神,联袂携手共同引领人类迈向一个和谐安康的大同世界。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