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运用经济效应复兴中华文化

  一、文化之经济效应

  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三项人类社会相互连动之活动面向,三者间确实存在互为因果无法割舍关系。现代政治思维驱动因素,其实系源于不同经济思维,所以冷战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相互政治对立,其实是不同经济体制所导致产生。

  不同经济思维在各国产生政治派系,经济思想为骨干而最终体现于政治信念与立场,透过政党所抱持之政治纲领,将其实践于政治运作与政策规范。而文化歧异就是源自于我们本身日常生活常规,不同经济体制影响到群众生活常态,再加上位处不同地域,所秉持维持社会运作生产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就产生不同文化表征。

  国势兴盛衰败与国族自信高低,其实就会影响到其文化表征所具备经济市场价值。国族所具经济体制与政治运作,影响到其文化内涵与思维框架;仰赖海洋活动经营商贸之国族,就会产生以海洋文化为主体意识,而游牧崇尚骑术之国族,自然就会重视其草原文化特色。能够运用文化表征赚取商业利益,透过各种文化活动大发文化财,其实必须仰赖因为经济活动创造财富,提升国际社会政治地位后,才能获得赚取文化财富之附加效应。

  强权大国挟其优势政治经济地位,产生文化附加经济效益,其实是项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结果。欧洲在大航海时代在全球掠夺异邦,创造惊人财富后,培养出诸多产制精品企业,此等商品在营销时,都刻意暗示着使用者所代表之财富与优渥生活,更加证明文化产生附带经济效益,对于商品确实是能够产生加成效果。同样在二次大战后,美国挟其所获得优势经济地位,让诸多美式商品通达全球,亦让这些商品成为美国文化符号。甚至在冷战后,美国知识界开始倡议全球化,由于许多表征与内涵,让全球化与美国化理念纠葛不清,亦使他国感到美国文化入侵压力深感不安。

  其实基于西方列强在全球殖民历史,其文化遗绪仍在各个殖民地产生经济效应;看到非洲国家在审理司法案件时,司法官要冒着炎热气候穿戴价格昂贵假发,或是非洲政要出访他国,其眷属要仿照西方仕女社交宴会穿戴精美设计帽饰,就知道若未重建民族自信心,以本身民族风格为傲,就会在文化上产生经济透支现象。

  若是要真正看出文化所能产生之经济效应,不妨思考同样质量商品,在附加上某些文化表征图案或商标后,其在售价上所能够产生加值作用。特别是观察影视商品或是演艺人物在经济较为落后,国族自信心较弱地域,所能够引领产生风潮,就能感受到优势文明面对劣势社会,运用文化商品所能赚取到之惊人利润。

  所以中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逐渐透过经济发展结果,恢复民族自信心,西方开始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亦让大陆社会获得机会赚取文化财时,必须要开始思考,除运用老祖宗遗留文化资产外,可曾运用当前优势国力,开创出更新发展文化商机,让最新发展文化表征,能进军国际社会,展现国威创造利润。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最新商品展现文化特色,不仅是项经济与政治指标,更是为历史负责必须缴交成绩单。若问复兴中华再创盛世,唯有文化风范能创造经济绩效才是铁证。

  二、运用经济复兴文化策略

  文化体现于吾人日常生活,但文化实践本身却是项消费行为,在实践文化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相对应之经济代价,整个过程中成本高低,以及能否满足人性需求,结合日常生活,将会决定其能否成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之行为模式。因此若是论及复兴文化,就必须考虑到下列相关经济要素。

  (一)多元市场无所不及

  所有文化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其普及性,特别是文化就必须体现于吾人日常生活,因此举凡食衣住行各项生活细节,都是文化活动具体表征。许多人都误认文化必须体现在艺文活动与作品,而且其题材必须是帝王将相或是才子佳人不平凡际遇,但殊不知升斗小民日常生活,所展现出之文化风貌,才更能够育养出文化活动之普遍性。

  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充分结合之风俗习惯,不论是婚丧喜庆,抑或是节庆活动,才真正是透过经济运作支持文化活动,或是以文化实践作为激发经济诱因,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获得体现之最理想场域。文化实践就是吾人生活起居所归结之表征,假若不能够深入到普罗大众生活当中,就不可能成为众人所接受之文化元素。

  特别是中华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要素为主流,但是在汉文化主体上却兼容并蓄,整合多项外来文化元素,并让少数民族亦同时接受汉文化表征,透过融合过程纳入成为中华文化成为支流。举例来说,像是回民在居家生活上,仿照汉民族书写中堂与对联方式,运用回文书写可兰经箴言,经过裱装悬挂于起居室内作为家训,其实就是显现出文化融合之表征。

  同样在诸多少数民族之建筑风貌上,亦可以见到仿照汉民族建物风格,在屋瓦布局与屋檐梁脊上采用特定饰物,就可以看出文化必须追求多元发展,幷且就市场因素考虑,与所有民众生活起居相互结合,如此才能让文化实践获得经济动力。

  许多论者都认为文创产业才是文化结合经济之具体呈现,但是从整个民生活动上,举凡食衣住行育乐各项起居生活,都会自然与文化结合。假若只容本身视野缩限在文创产业,其实就是完全忽视在生活起居本身,适当结合文化元素,其实就会创造出无限商机,其经济潜能更是不容忽视。

  特别是当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后,透过改革开放过程,华夏美食与餐饮文化早就创造出大量财富。近年来中式建筑风格以及民族传统服饰,在国际市场上亦获得相当商机,其实就能提醒吾人,文化本身就是财富,文化活动就会藴含无限商机,如何让经济诱因成为复兴文化动力,其实从根本上就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二)调整成本兼顾贫富

  由于文化元素能够生根必须仰赖普罗大众在生活中具体实践,因此自然就必须考虑这实践过程所须要付出经济代价。假若文化活动必须付出极度昂贵成本,通常就须仰赖社会大众共同集资;但假若文化实践在经济上不会成为负担,就比较容易能够被社会接受,从发挥出移风易俗效应,成为植根极为深厚文化元素。

  比方说像是诸多民族菜式,都是顺手可得价廉物美之珍馐美味,所以就会成为该民族之文化表征。但是诸如不同时代中所列举珍贵食材八珍,就絶无可能成为大众美食,因此自然就无法成为最具代表性文化表征。

  但是价位昂贵在文化体现上却也不是絶对会产生负面效应,比方说像是文化艺术作品市场价格受到瞩目,其实对于其声势地位会有加分效果。尽管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未见得具有相互依存关系,但是能够受到各方关注,市场行情还是个重要因素。

  同样对于寄寓于日常生活的各项文化体现实践作为来说,为追求普及必须降低成本,让其价格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为能获得身价与地位,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价位区隔,其实亦未见得是全盘负面。所以调整成本使整个文化实践得以兼顾贫富,这才是最为理想策略。

  比方说像是饮食与服饰,其市场涵盖面就必须力求宽广,体现文化特色式样,不但是能够让寻常百姓能够负担得起,就算是豪门巨室希望能够以更豪华方式加以展现,市场上亦能够提供相对应商品满足其需求。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让诸多不同文化体系注意到,特别是传统民族服饰,假若因为其市场有限,在供需配比上使其价位高居不下,就会影响到其普及性。为何诸多民族风尚服饰无法成为文化符号,其实就是因为其无法在价位上支持其普及性,所以才会逐渐失传,让新世代无法负担与接受。

  再举例来说,假若民族风尚在建筑上能够传承,就必须让其施工用料能够在当今社会发展下,仍然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空间。中国传统建筑依据各个不同地方气候条件,考虑降水与日照环境,大体上区分出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及晋派等不同风格。但为何有些派别能够在现在都市与城镇发展中,充分展现出历久弥新再创新机生命力,其实就是受到经济成本与实用程度两大因素影响。

  因此更使吾人必须理解到,为能复兴中华文化,其实不是抱残守缺坚持不变,坚持守旧会让文化要素失去生命力,让文化实践拥抱市场机制,使相关文化商品与生活结合,幷且扩大其市场涵盖面,使升斗小民与豪门巨室都可以接受,亦可依据其财力,选择出相配文化商品,但却又能够保持文化特征上共通性质,如此才能保存文化基因。

  假若文化要素不能够雅俗共赏,遍及社会整个层级,使其只能存在于特定社会阶层,或是受到消费能力所约制,终究是难以永续发展,在整个文化体系扎根,化育成整个民族所共同拥有文化传承。阳春白雪虽是意境优美,但终究还是曲高和寡,难以如同下里巴人般能够让普通百姓传唱。但当整个社会富足至相当程度,阳春白雪还会有其存活空间;如何在此等差别中有所决断,亦在考验吾人智慧。

  (三)简明易行进军海外

  诚如前述,文化、经济与政治三者发展其实密不可分;追求文化复兴须具备相当程度政治实力,同样亦须能够相互搭配经济条件。因此当中国大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逐渐兴起后,对外输出文化商品或是倡议中华文化,其实是相当自然发展结果。

  其实每个国家都积极对外输出其文化,不论是建立歌德学院、美国文化中心、赛万提斯学院或是法国文化中心,其实都与孔子学院所作所为相差不大。透过文化教学与交流活动,形塑本身国家正面形象,建立驻在国对于本身社会正面观感,在根本上就是此文化交流机构所负责任。

  但如何能设计出最适切文化教学内容,其实就须理解到如何让其内容简明易懂,在实践操作上容易可行。比方说,为何中国各项游戏与竞技项目,流传海外最能够让外籍人士接受者,就是与社交活动模式能结合的麻将。

  相对上诸如围棋、象棋及牌九就只能在中华文化圈周边各国社会流行,但却无法远渡重洋,在异质程度较高西方社会获得认同与接纳,其实就是能否与当地生活型态相互搭配所致。

  同样在从中华美食在异邦开疆拓土成果来看,能够被异质文明所接受饮食品项,就必须能够配合当地社会民众之生活习惯,幷且在食材与调味上亦须加以调整变通,甚至在营销运作上,更要耍弄手法,才能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获得生存发展生机。

  其实从西方世界中国餐馆饭后都会送上签语饼乾,让用餐客户付账后,顺势看看这张签语猜猜未来运势。就可看出在实际商业运作模式下,中华文化亦在海外发展出不同文化表征,而在中华本土就絶对无法理解此项签语饼乾,究竟其中有何干坤?

  特别在此提醒,凡讲究优雅意境深层意涵文化活动,诸如植栽盆景、书法绘画或是品茗赏味,在文化传播更是具有挑战性。为求其能被不同文明体系社会理解接受,就须考虑将内容与程序加以简化,或运用适切支持手段加以辅助,让人更能理解其中所具意涵。

  吾人在进行文化传承时,除透过家庭代代相传实践外,更会借由学校教育让学子理解吾人所拥有文化资产,同样在文化传承上社会教育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最能够积极透入文化传播,将其实质内容宣扬复兴者,莫过于追求利润商家。

  最能打动人心宣传文化名胜古迹论述,就是争取观光客上门文宣作品,其内容提纲挈领直接要求重点,彰显文化特色与要素,若问为何能如此有效,其实就是因为简明。为使他国社会能够接受并加入实践中华文化,将过程化简成容易实行,更是不可或缺条件。

  对外宣扬中华文化,是化解他国政治对立与军事敌对重要途径,但这也是许多国家政治人物对此感到忌惮,刻意针对孔子学院教学内容负面评价原因所在。如何能够不使他国政府觉得芒刺在背,对宣扬中华文化不再加以扺制,亦是未来运用经济效应复兴中华文化,必须思考重要课题。

  三、结论:配合社会脉动获得生机

  在阐述过运用经济效应复兴中华文化上,须考虑多元市场无所不及,同时更须调整成本兼顾贫富,并更要在内容与实践上使其简明易行,使其得以进军海外等三项策略后,在结语就须提醒,整个社会永远会动态发展,整个文化传承与发扬形态更须与时俱进,配合社会脉动方能获得生机,使其掌握后续更新发展无穷动力。

  比方说,人类社会逐渐走下信息化,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无时不刻运用信息功能维持日常生活运作结合,例如运用电子邮件致送贺卡,运用电子支付功能拨付奠仪,或致送婚礼贺仪与发放子女压岁钱,使用宗族网站吊唁祭拜祖先,甚至在行动上于年节假期,为避免交通拥挤与舟车劳顿,由父母探视子女反向团圆,其实都在改变日常生活形态,以及文化实践样态。

  经济发展让社会都市化程度提升,缩限年节期间燃放鞭炮空间,或为考虑环保要求,所发展出来电子音响炮竹,亦是产生另类商机,同时产生移风易俗,在保存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亦能在现代都会要求上取得妥协空间,但这些作为都要能获得经济效应加以支持,若缺乏商业体系提供相关配套商品,其实亦无法改变既有文化样貌。

  从现代都会大量在公共场所使用空调,让多项传统服饰所用布料都必须相对调整;随着经济实力成长,民族自信心恢复后,如何能让民族服饰在现代生活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只存活于各项戏剧节目中,其实就须让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结合,否则传统服饰只是历史传承符号,但却无法重新获得实用价值。

  其实中华文化在诸多面向上,曾因无法获得普世标准所认可,遭受过负面评议;比方说像是在象牙、犀角与鱼翅三个商品,西方将偷猎与滥捕事件,所产生物种絶灭负面现象,归诸于华人世界对此之商业需求,诚然此论调未见得公允,但确实可让吾人思考,同时调整观念,将生态保育要素纳入文化活动中,其实才是让其能够正面发展重要契机。

  总之就文化传承与发展来说,总是有钱好办事;能掌握足够经济实力,才能运用经济效应来复兴中华文化。但环境富足充裕时,难免不引他方眼红,如何能够保持谦冲自牧,不显得财大气粗,引发负面效应,这亦须整个社会相互约束与提醒。复兴中华文化与其他社会国族共享其利,才会让中华民族不至于在国际社会无端受到阻力,并招致负面评议,这将会考验着整个民族智慧。


  张竞:作者系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