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来,尽管两岸的政治气氛低迷,但民间低政治化的交流项目,仍旧呈现日益多元的趋势。短时间看来政治因素不易排除,但民间交流势必、也必须持续存在,才有可能在这些交流中落实存异求同的目的。在诸多民间的交流项目之中,除了经贸追求共同繁荣之外,“文化”可以说是两岸之间存在最多共同元素的议题。是以,中国大陆在文化议题上努力寻求突破口,希望能透过文化交流,扩大与台湾建立社会层面的共识与融合基础。以下先就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对于文化交流的目的与主张做简要的讨论,再分析从文化到政治的外溢效果。
一、中国大陆的“心灵契合”
文化议题在两岸成为重要的交流项目,可以从中国大陆的对台工作在这几年化简为“两岸一家亲”以及追求“心灵契合”等几项口号来看。首先,在2014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发表了“两岸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讲话。首次明确、系统阐述了“两岸一家亲”的重要思想与理念,强调了两岸交流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民族、同胞情感问题,已具有明显的“心灵契合”的思想理念。此后,“心灵契合”成为对台工作中的另一项方针。强调心灵契合的文化交流,是希望建立扩大共同认同的统一基础。在此之后,多次文化交流的活动,均以心灵契合为基调,目的就在寻求两岸在文化议题上的共同记忆与生活方式。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在第十一点对台工作方针中再次提出:“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按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刘钊汛的分析:“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方法、路径是多元、多样的。其中,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是最重要的方式与路径。中华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具包容性、开放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促进心灵契合’是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新思路”,中国台湾网: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712/t20171208_11877065.htm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712/t20171208_11877065.htm。据此,习近平主政时期,两岸各种交流活动中,尽管政治气氛低迷,但中国大陆在官方持续强调心灵契合的次数仍旧偏高,各种对台工作中,文化交流也始终是和平促统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台湾的本位主义
在台湾方面,2016年出现政党轮替,民主进步党的蔡英文当选“总统”,两岸关系急转直下。蔡英文“总统”上台以后,面对中国大陆已经推行的“文化促统”方针,陆续有几项响应与作为。首先,透过台湾的大陆委员会(陆委会)提出了关于文化交流的响应。陆委会在2016年11月23日以新闻稿的方式指出两项对于文化交流的方针:
一、 台湾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藴。我们尊重言论、新闻、宗教自由,保障人权,讲求法治。这已经是台湾社会与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包容性的呈现。两岸文化交流应有助于传递我丰富多元的文化软实力,与相互尊重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二、 目前两岸在文化领域的各项交流已相当频繁,并已建立许多民间互动平台,我们乐见两岸文化双向交流,并欢迎中国大陆青(少)年及各领域专业人士来台,彼此分享两岸社会的发展经验。两岸都应珍惜并维护多年来双方在文化交流领域所累积的成果,让两岸人民能够以对等、尊严的方式,沟通彼此的理念与想法。陆委会新闻稿,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s=DEBEACEBCC074C1E。
这份新闻稿的两个重点,可以简化为“标榜台湾价值,鼓励与延续交流”。为了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与资源,蔡英文随后在几次争议后,于2017年3月9日正式出任了“中华文化总会”的会长。在致词时蔡英文提出三个主轴,第一,是要持续提升和深植台湾的文化实力;第二,是持续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则是加强台湾文化和国际的交流。这三项主轴在层次上分别是台湾内部、两岸关系以及国际层次。在两岸关系的部分提出,两岸彼此虽有歧见,仍有互相合作的空间,而文化正是最好的沟通桥梁。
三、两岸文化交流:工具相同但目的不同
对比两岸领导人对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主张,可以说同中存异。相同的地方在于共同主张文化交流应该持续推动,但相异的则是中国大陆强调两岸文化的同构型,而蔡英文却不提出两岸文化同源,幷且坚持台湾的主体性。就工具论与目的论而言,这里出现了重大的歧异。工具必须为了目的而存在,而文化交流作为工具,在中国大陆看来,目的是为了扩大两岸的共同认同进而促进统一。但在蔡英文的方针中,文化交流作为工具,目的却是凸显台湾的主体性,以及透过交流承认两岸在政治结构上的差异。两岸双方对于文化交流的目的显着不同,则推动交流就存在难处。是以,中国大陆在推动文化交流时,将重点摆在民间,两岸的文化交流于是呈现了中国大陆是官民共同推动,而台湾只有民间投入,是一种不对称的现象。
对于文化交流是否能外溢为政治上的认同,基于两岸不对称的交流过程,外溢效果目前看来相当有限,从几份调查台湾人政治与身份认同的民调可以窥视一二。首先,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针对台湾民众身份认同进行长期追踪。在调查中显示,对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从1992年之后不断攀升,至2013/14达到巅峰,约为60.6%,然后缓步下降,至2018年6月为55.8%;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则约略从2013/14年的33.5%缓步上升为2018年6月的37.2。就此民调的趋势来看,就身份认同而言,将近5%的变化相当有限,而且也难以推估是文化交流所造成的结果。
其次观察政治认同,也就是调查台湾民众对于统/独的支持趋势。依据台湾民意基金会在2018年9月公布的民调,支持台湾独立的民众从2016年的51.2%下降为36.2%;相反的,支持两岸统一的则是14.9%上升为26.1%。这份民调的变化趋势,和身份认同的变化趋势存在最大的吊诡之处,在于“身份认同变化有限,但政治认同变化幅度较大”。换言之,若两份民调具有其信度,则台湾民众在过去两年来,出现一波“认同台湾,但趋向统一”的趋势。这和中国大陆推动文化交流,希望从身份认同外溢到政治认同,有着“过程不如预期,但结果朝向预期方向”发展的情况。亦即,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中国人认同”的效果其实有限;但过去两年政治上倾向统一的比例却显着提升。
四、结论
“官冷民热”,是2016年以来两岸交流的最佳形容。就文化交流而言,中国大陆希望透过扩大两岸对于类似的生活模式、历史记忆、习惯传统、文教艺术等文化议题的认同,能够在“心灵契合”的基础上外溢到政治上的认同,进而达成统一的目的。而民进党政府则是在文化交流上紧守台湾本位主义,甚至将文化议题提升到国际层次,和“新南向政策”做结合。尽管目的不同,但两岸的文化交流在过去两年仍旧维持一定热度,多元且频繁的进行。就结果来看,文化造成的身份认同成效有限,同一时间内的政治认同出现变化,恐怕难以用身份认同变化为基础加以解释。亦即,文化交流影响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再影响政治认同的外溢过程,看起来并不如预期。至于如何解释身份认同不变,但政治认同却出现变化,或许还是回归到两岸经济、政治实力的差距扩大,台湾民众对于未来两岸关系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缺乏自信的心理因素所致。
沈有忠:作者为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亚洲政经与和平交流协会理事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