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中国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和超越

  关于和合文化,习近平同志还在浙江工作时就曾经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对于和合文化,十几年来大陆的研究和传播十分繁荣,有领导讲话,有学术研究,有专著出版,有国际国内的论坛,还有专题博物馆。但是,当我们的国家面临国际敌对势力的围堵和遏制,当我们国家内部一些腐败分子放肆地侵吞国家和人民财产,一些反动分子公然跟境外敌对势力呼应乱我中华之时,我们有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怀疑和合文化的科学性,倾向于斗争哲学、革命思维。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共建两岸、亚太、世界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弘扬创新中华和合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和合文化的提出与影响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为各家各派所使用。《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有论者认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无数典籍表明,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保留各家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合,宗教传入中国,宗教文化与世俗儒家文化之间也讲和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并没有出现西方那种你死我活的宗教冲突和宗教战争,由此保持了中国和合文化的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之一。

  和合文化这种包容与融和,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历来为广大的学者和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一直到晚清的康有为的《大同书》,都闪烁着和合思想的光芒。

  和合文化在国际关系上的实践是协和万邦,它从思想深处保证了中华民族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和与周边国家、民族的规矩与秩序。中国从上古的天下万邦,到春秋时代的数十诸侯国,再到战国七雄,最后由秦统一天下,其后的2000多年历史中,有过分裂,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是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主流,这显然得益于和合文化的协和万邦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协和万邦”的理念促进了民族的同化、融合和“大一统”的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反观西方世界,其精彩的思想源头古希腊的先哲,与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同时,有许多相似的见解,但是独缺和合文化、协和万邦,以至于始终未能促成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希腊而言,其疆域与齐国差不多,而分属一两百个城邦,始终没有融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及至近代,欧洲一直争斗不息,直到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从文化传统来说,跟西方始终没有形成和平和谐,和合、协和的主流文化体系有极大关系。面对当今世界的乱象,不少精英再次把世界的美好未来,寄希望于东方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和合文化受到的冲击 

  不可否认,任何文化的存在、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土壤和条件,不可避免面对一定的风霜雨雪。和合文化是在社会种种弊端开始暴露之时,我们的先哲圣贤藉助历史记忆中的美好经典,寄托对于社会理想状态的憧憬。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社会经验、历史记忆、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对美好未来的设想和实现途径各不一样,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被代表不同利益、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加以打击、扼杀也是家常便饭,在和合文化的发展道路上遍布荆棘、沟沟坎坎。

  (一)性恶论及其衍生的流派的争鸣

  人们为什么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古人就曾经到思想上找根源、进而企图到人的本性中寻找答案。和合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性本善(善端),只要唤醒人的善心,即可作出善行,推动历史进步。怀抱“治国平天下”夙愿的中国古代先贤,认为“和合”“平天下”,首先要从“修身齐家”做起。如何修身,自然要回归激发人的善端。而主张人性本恶的先贤,如荀子、韩非子等等,认为人天生向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与“性”相对的是“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伪”,意即人为、后天教养后装出来的。如何实现向善,“和合”靠不住,而在于有效地惩恶。在治国方略上,性善论者主张施仁政,行德治;性恶论者主张行严刑峻法,惩恶扬善。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潮。争鸣的结果,道德至上的伦理学,在权力政治学兴起后落败,失去主导地位。中国的和合文化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由于没有有力的实现手段和统治者的自觉推动,也在实际上沦为虚伪的说教。  

  (二)境外强权的暴力骚扰和武力进犯

  较之性恶论,对和合文化打击更大的是境外游牧民族政权的暴力和强力进犯。一般来说,当境外政权还不够强大时,可以用长城挡在外面,或者通过和亲、赏赐安抚,化解骚扰和进犯,“协和万邦”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类实践的总结,诸葛亮七擒孟获成为千古佳话。但是,当这些政权强盛之时,絶不会满足此等小恩小惠,便公然叫板中原政权。诸如五胡乱华,蒙古、女真入主中原等。这种情况下讲和合、妥协,往往视为软弱、投降、卖国的托词。面对强权压境,“和合”、“协和”的如何努力,都成一厢情愿的笑柄。

  (三)权力政治学的丛林法则的摧残

  对和合文化内在的摧残,是为强权正名的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学。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我中华国门,区区万余八国联军杀进帝都,王公贵族狼狈逃窜之际,哪里还有和合文化的市场。在权力政治学看来,强权即真理,真理在火炮的射程之内。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东方的和合论、大同世界,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永久和平,通通弃如敝履。

  (四)革命思维的尖鋭批判

  当一个社会面对深刻的社会矛盾,苦不堪言的社会底层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社会上层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于是,革命成为不二选择。无论是改朝换代的农民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中从来不以和合文化为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几乎集世界英、法、美、俄几大革命之大成,作为革命先导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就是批孔,打到孔家店,不冲破封建的纲常伦理的束缚,怎么能动员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正如《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的那样,共产党人将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彻底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彻底决裂。

  革命思维跟和合文化格格不入,对革命事业的发展当然不是好事。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革命的时候,无论是在瓦解敌军中,还是维系内部团结统一时;无论是从井冈山到延安、到广大的解放区的内部建设,还是在扩大统一战线的工作中,都注意传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思想文化精华,包括和合的精髓,实行了某种和合的举措,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的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无一离开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新中国赋予中华和合文化新的生命

  在人民革命中诞生的新中国,面临国际资本的敌视和封锁,当务之急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建立平等的国家关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新中国争取到了和平发展的机会之际,更是充分发挥了和合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上海精神,再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倡议,发展完善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和合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奏出了和合文化的最高音,创造了和合文化的崭新境界。

  (一)对于和合的辩证把握,和平共处由策略上升为战略

  新中国建国伊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居于絶对主流的地位,党和政府要适应革命到执政治理的转变,有意识地将革命文化与和合文化有机统一,革命需要和合,和合有利于革命目标的达成。中国共产党人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揭示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合”不是“无冲突境界”,而是通过矛盾的克服,形成新的平衡。和谐、合作即和合状态。

  和合首先在最为敏感的国际关系领域取得突破。借鉴当年列宁关于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思想和实践,新中国为谋求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世界特别是周边安全环境,与周边一些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很快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1955年,有20多个国家出席的亚非会议接受了五项原则。此后,五项原则被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尽管这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少冲击,但是经过拨乱反正,还是回到“和平共处”政策,全面改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但是外界和国内都有一些人把“和平共处”看成敌强我弱态势下的谋略。经过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我国从世界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深刻揭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加之与全球化共存的国际性问题的出现,从反面告诉世界:存在着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的人类共同利益。20世纪中后期突出出来的生态危机、跨国犯罪、吸食毒品,核、生、化武器扩散、军备竞赛等等,使世界人民需要共同去应对。从某种意义说,在这些问题前面,人类是脆弱的。在应对这些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的问题中,离不开国际合作。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消除一切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负面因素与障碍,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这些成为和合文化兴盛的政治、经济基础,成为新中国战略转变的客观基础,“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把“和平共处”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以合作共赢的新思维代替了“打碎”旧体系的革命思维。新安全观所体现的新思路,从文化上讲正是和合文化的新境界。

  (二)和合为内核的“上海精神”升华为建设和谐世界的新安全观

  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第一个以中国的城市名称命名的国际组织。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形成、发展过程中完善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上海精神,后来升华为中国政府倡导的新安全观,进而建设和谐世界,和合是文化内核。

  作为上海精神的国家间的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己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中国代表团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新安全观立场文件》,人民日报,2002年8月2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上海精神充满了和合文化的元素。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深思熟虑地提出了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设想。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随着中国在国内以和谐社会建设全面代替阶级斗争的革命思维,在外交上推进和谐周边、和谐地区、和谐世界成为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 “和谐世界”的基本原则是和而不同、平等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和谐相处。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该报告的通过,标志着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和合”思想,与千百年来国际社会对世界理想秩序的追求相结合,提出了中国风格的世界治理理念。正如俞正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强调的那样,无论是儒家的秩序的和平论、墨家的行动的和平论、道家的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都孕育了一种以兼收并蓄、宽容包容为特征的和平共存共荣文化,形成了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的历史传统。根据这种和合思想,要求全球各种角色举措得当、相互协调、有机结合,重在异质因素的共处共存、互补互济,并由此形成建设性的合力,推进和谐统一。所以,这种新的治理理念既不同于美国的对外“霸权治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更不同于一些极端组织的对抗性思维。它既要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又需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能够把世界人民最大程度地团结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和惠及絶大多数人民的全球化。 

  (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国际战略形势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批的工农业生产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东西方战略力量趋于平衡。然而,东方睡狮醒来之际,死守冷战思维的西方敌对势力担心世界变天、末日来临。美国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对华战略酝酿全面调整。在美国的怂恿、唆使、支持下,中国周边国家此起彼伏,不时寻衅滋事。 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网2014年04月16日。,对此,习近平同志与时俱进,适时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有机统一,创造性地将和合文化运用于当今时代,提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7--58页。这一席话的字里行间,高度展示了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当代风采。研读报告,倍感振奋。直面现实,又深深感到实现如此伟大的目标,将考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实践和合文化的信念、毅力、艺术和献身精神。

  天下和合,世界的和平和谐、合作共赢,能否实现?怎样实现?中国的发展,世界的进步,已经初露曙光。中华民族的团结,民心民意的向善,中国为世界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协和万邦、稳定周边,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国策,赢得四邻相安。结伴不结盟,永远不称霸的宣示,最终也将消除世界对华的怀疑和忧虑……但是,这曙光能否发展为一片光明,还是重被乌云遮蔽,人们在看,有的正在呼风唤雨、驱云弄雾。这就需要我们对光明的未来,对和合文化聚合世界人民的内在威力保持坚定的信念。需要我们对于无视世界人民利益的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势力,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展开持久的斗争。需要我们睿智地把握和合之度,展现高超的斗争艺术,最大限度地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逆潮流而动的反动分子。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伟大斗争中,我们不仅要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博大胸怀,还要随时准备做出这样那样的自我牺牲。我们坚信,流淌着和合文化传统热血的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

  钮汉章: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