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穆斯林爱国主义传统的内涵与实践

  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中华大地是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其国家认同的精神依归。千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实践。

  一、文化认同是中国穆斯林爱国主义传统的思想资源

  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教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通过商贸等和平的方式传入我国后,就走上了一条认同、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之路。中国穆斯林作为我国伊斯兰文化的载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自身适应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为中国社会主动担责的行为自觉。

  据史料记载,早期入华的回族先民中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将领、官员有唐代曾任右戍卫大将军的安附国,官至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的李元谅,任职万州刺史、简州刺史的石处温等。他们不仅一生战功赫赫,而且有很高的中国文化素养。文化名士中的杰出代表有李彦升、李氏兄妹等。唐人陈黯在《华心》一文中记述了李彦升受岭南节度使卢钧推荐进士及第的事情。邱树森认为,李彦升无疑“通五经,明时务,善诗赋”。五代时,出现了我国第一位穆斯林词人李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名篇佳作。《全唐诗》收録了他的54首作品。他的妹妹李舜弦是我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美名。其诗作亦收入《全唐诗》中。宋代,穆斯林诗人蒲寿宬着有诗集《心泉学诗稿》六卷288首,收入《四库全书》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今观其诗,颇有冲淡闲适之致,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可见,他们的诗词创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之后,中国穆斯林文化名流可谓代代辈出,他们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化史上是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自唐宋开始,中国穆斯林在中国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习得、掌握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且已经内化为他们深沉的情感认同。明清时期以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复初为代表的汉文译着家们,通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活动,将伊斯兰教由阿拉伯的形式和语言变为中国的形式和语言。他们非常强调伊儒在精神追求上的相通性。刘智认为:“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马注认为:“回之与儒,教异而理同也”,“儒者之学犹衣,清真之学犹食。无衣则寒,无食则饥,寒则关于身,饥则切于命。”他们从哲学的层面表达了穆斯林对儒家文化的高度认同。再如,清初康、干之世,回教数大贤哲,如介廉、复初等,亦莫不以儒家的学术,用以发扬教义。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些穆斯林先贤在伊儒会通方面的建树,不仅仅是单方面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果,也为中国哲学贡献了新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中国穆斯林对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为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打开了重要通道,而且为其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积累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国家认同与实践是中国穆斯林爱国主义的集中表达

  中国穆斯林既自愿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又关心世俗政治、国家大事,特别是将“报国”看成自己的“分内之事”,国家认同日益强化,并形成生动的爱国实践。

  早在唐宋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华文化、科技创造陆续西传,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成果也随着穆斯林传入中国。元代,中国穆斯林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成为国家天文、历法、医药、建筑、航海、军事等领域重要的力量。元朝政府专门设立回回天文机构由回回天文学家负责,颁行回回人扎马鲁丁进献的《万年历》通行全国,编制《回回历》。除此之外,朝廷专门设置了秩正三品的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治疗等)、秩正三品的回回炮手军将上万户府、秩正九品的常和署(官领回回乐人)等。建筑领域出现了伟大的设计师也黑迭儿丁。他不仅奏请修建了北京的琼华岛(今北海公园的前身),而且担纲元大都(今北京城)宫殿和宫城的设计与工程实施。建筑群落和整体布局,在当时的世界都城中堪称上乘之作,雄伟壮丽,纵横交错,呈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世人贡献了一项不朽的文化遗产。除此外,回回人在数学、地理学和水利学等方面均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著名航海家回族人郑和主持建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海船。据《明成祖实録》载,仅永乐年间所建造、改造的海船总数就达两千艘之多。同时,郑和组织了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管理最科学的船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航海气象和航海天文知识,开辟了亚非洲际新航线,绘制了《郑和航海图》,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在世界航海史上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近代以来,中国穆斯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在扺抗外侮和侵略的伟大斗争中显得更加强烈和成熟。可以说,爱国爱教相一致的思想始终是其民族精神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名将回族人左宝贵,站立城上指挥,亲手点燃大炮杀敌。激战中,左宝贵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回族总兵马福禄率领由回族和东乡族组成的军队与友军在廊坊英勇击退侵略军。同年七月,侵略军再次进攻北京,马福禄部守卫正阳门,激战中,马福禄壮烈捐躯。他的从弟马富贵、马福全,侄子马耀图以及百余官兵英勇阵亡。回族穆斯林的核心认同结构由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构成。每当国难当头,“国家”的概念在回族群体中异常清晰,其地位至高无上。抗战时期,回族的国家认同上升到新的高度。如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回民骑兵团”,三边地区和关中成立“回民支队”,山西成立“回民游击队”,河北成立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均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敌后抗日根据地,回族人以捐款捐物、修路架桥、编演话剧等不同形式全面支持抗战。新中国成立后,穆斯林兄弟姐妹们与全国各族同胞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相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业之中,在伟大的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

  纵观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就是一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光辉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三、“四进清真寺”是新时代中国穆斯林的爱国实践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中心。但在穆斯林的生活中,清真寺还兼具社会、文化和认同等多重意涵,是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场所。

  2018年4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倡导,北京、甘肃、青海、宁夏四地伊斯兰教界同时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向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发出倡议,倡议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这是新时代中国穆斯林开展爱国实践的新举措和新路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莅临仪式现场,代表中央统战部发表致辞。他表示,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后,就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广大穆斯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中国伊斯兰教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要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实,在中国伊协举行“四进”清真寺启动仪式前,各地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早已自发举行升国旗仪式。2012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镇王嘴子清真大寺作为该区第一座升国旗的清真寺举行升国旗仪式。他们认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清真寺升国旗,就是为了表达穆斯林群众爱国爱教的真挚情感,传递爱国爱教的理念。在他们的示范影响下,目前,宁夏有千余座清真寺建起国旗台,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庆上举行集体升国旗仪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爱国情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清真寺自觉举行升国旗仪式。当地穆斯林群众认为,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了民族精神。升挂国旗自然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公民意识,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人从身份上无疑具有多重性,譬如民族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各种认同交互作用。但是,在中国穆斯林的多重认同中,国家认同无可争辩具有优先地位。特别是升挂国旗等“四进”清真寺活动通过穆斯林群众的普遍参与,就会更加强化中国穆斯林对国家认同的共识,并内化为深沉的爱国情感龢民族意识,展现具有时代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伊斯兰教新气象。

  敏俊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新闻发言人,《中国穆斯林》杂志副主编;洪长有:中国伊协顾问、原副会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