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贝尔的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这是父亲(本书笔者,以下同)1998年作的《乐观人生》一文开头的第一段。文章用当代德国哲学家马丁·海贝尔的名言开宗明义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文中接着写到,“生活中往往产生这种二律悖反现象:幸运滋生了惰性,而厄运倒培养了韧性。面对不幸与厄运,有的人积极进取,乐观以对;有的人则消极悲观,一蹶不振”。不难想象的是,面对不幸而消极悲观者,必然会堕入不能自拔的深渊。那么现实生活中,乐观以对者可以摆脱不幸,获得幸福吗?作者用他的母亲(我的祖母吕松顺,以下同)和自己的经历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我的祖母出身于普通富裕之家,不幸的事在她38岁那年降临了。她的丈夫(我的祖父梁树芬,以下同)因病早逝,留下六个儿女,要她独力哺养。面对逆境,她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毅然挑起重担,以一己之力,凭着比别人无比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韧劲,把六个儿女哺养成人;而且个个都在往后的日子,秉承了她正直善良、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各自人生中寻得自己的幸福。她自己在晚年,也享到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也许这些就是乐观者,从劳动中解脱的回报吧!
我的祖母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慈祥善良、乐善好施的老人。她常年赠粮送物给孤寡老人,探望照顾福利院的老人和孤儿,捐钱修路建庙。她的这些慈悲胸怀举动也根植在我的心里。
父亲目睹了祖母以坚强意志、努力艰苦精神面对逆境的一生,也炼就了自己刻苦耐劳、坚韧刚强的品格。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历来对工作尽职尽责,从不怕苦怨累,总是舍私为公。他为国家的事业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同时也收获了单位、社会对他的尊重。祖母、父亲用他们长期的经历诠释了在逆境面前,乐观以对、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以不幸为良师,在逆境中成长,用自己的艰苦奋斗、凝结汗水,换取甘甜果实,享受着奋勇拼搏的人生乐趣。《乐观人生》一文的发表,距今已22个年头。那时,我才刚刚踏入社会。假若那时我读到此文,同样会受先辈的经历所感动而更加努力奋发,像他们一样不畏逆境,克服困难,为所从事的工作贡献更多力量。当然,我们现在同他们当时的际遇不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同,然而,他们那种精神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仍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幸运的是,22年之后的今天,当我第一次读到此文时,我仍然被前辈们的经历所感动,感恩他们用无畏、乐观、坚韧为我们创造了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庆幸的是,我对他们的经历已有了深深的共鸣,尽管我没有经历巨大的不幸,但在我们看似平淡的际遇中,也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困难,只要我们乐观面对,永不退缩,直面逆境,努力付出,总能克服困难,并在逆境中得到成长。回顾这20多年,我正是这样走过来的。 无论不幸,还是逆境,都是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它们是悲观、懦弱、退却者的休止符,却是乐观、勇敢、坚毅者通往人生成就的阶梯。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我们面前没有一条必然的平坦笔直、铺满鲜花、充满愉悦的人生之路。通往幸福、成功之路,一定是崎岖不堪、荆棘布满乃至充满诱惑的。我们要把前辈那种乐观面对不幸的品格,睿智正视逆境的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梁健成
2020年4月5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