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乐观人生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贝尔的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毋庸置疑,不幸与幸福、痛苦与欢乐、失落与拥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往往产生这种二律悖反现象:幸运滋生了惰性,而厄运倒培养了韧性。面对不幸与厄运,有的人积极进取,乐观以对;有的人则消极悲观,一蹶不振。这表面看来是人生观念的差异,骨子里却是以人们客观际遇作基础的。乐观之士,并不真的比别人享有更多的幸福;悲观之人,也并不真的比别人遭遇更多的不幸。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在世人眼里,我母亲(吕松顺,以下同)是经历过不幸的人。她38岁时,丈夫(我父亲梁树芬,以下同)因病早逝,身边留下六个儿女,最小的仅有二岁;我是老大,其时正在市一中初二读书。这个突然的变故,使全家好像掉入黑洞之中,更使母亲面临着人生不幸的痛苦煎熬。

  我母亲出生于一个不俗的家庭,虽然不是豪门富胄,但也雍容大度,衣食不愁。她结婚之后生活一度顺畅,不需为生计而担忧。然而在我父亲患病期间尤其去世之后,母亲一下子判若两人,一度变得憔悴而衰弱,当看到身边这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且又没有至亲托孤时,就茹泣吞悲,挺起腰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独自挑起了这副沉重无比的担子。此时,母亲比以往更加坚强、更加珍惜生活。

  母亲断然选择了饮食小贩这个职业,成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干开了。每天凌晨三点,人们睡眠正酣的时候,她就开始一天的工作,蒸糕点,熬白粥,还要到大店去取批发的油条、炸面,忙到将近黎明时分,就把食品装满四个箩筐,分成两担,一个人挑着走。她先把一担挑至前面的路段,然后返回再挑另一担,如此往返换挑,单人接力,硬是把这两担东西挑到距家五、六公里的工厂(北街化机厂)门前去摆卖。卖完早点,又急步回家忙家务。多年来,母亲就这样挑着箩筐,踏着星月出门,载着阳光进屋。她没有被生活所击倒,也无暇去咀嚼自己的不幸和痛苦。

  她懂得知识比金子重要,宁愿独自承受一切创巨痛深、艰辛磨难,也不让已读书的孩子中辍学业,还要让未读书的孩子陆续入学。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我进入初中二年级下学期以后,每天凌晨起床,也挑着一担食品跟着母亲的脚步出发,把货送达之后再返回上学。

  晨光熹微,母亲挑着箩筐吃力迈行的背影,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那时,我幼小的心灵被一阵难以名状的感动震憾了,背地里无声的泪珠也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正是这坚强的背影,导引我迈入人生之路。它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烙印。它告诉我,忍受着不幸,努力地工作,劳动是摆脱痛苦、创造幸福人生的秘诀所在。我曾经设想,假如我家很富有,父亲去世了,母亲也不必为生计、为养儿育女拼命地奔波操劳,那结果会怎样呢?我想我母亲会可能就像她那个时代的许多富家寡妇一样,因不事劳作,精神无所依附,只能寄托在对死去丈夫的追忆中,郁郁寡欢,在孤独与痛苦的深渊中度过残生;她将无法品尝用汗水换来果实的香甜,无法享受在母爱中儿女们个个正直昂扬,迅速成长的人生喜悦,更将无法看到今天儿孙满堂,苦尽甘来、其乐融融的幸福图景。为了报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之恩,退休之后,她以慈善为怀的恒动,贡献绵力,回馈社会。

  艰苦的生活改变了母亲不幸的命运,我们从小跟着母亲干活,也炼就了刻苦耐劳、坚韧刚强的品格,使我们在日后的人生路上受益无穷。它使我们懂得:人生痛楚,可以由劳动解脱;人生乐境,也可以由劳动创造。只有经过不幸,才能体验生命的真谛。只有经过劳作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而且,快乐常常不是在艰苦过去之后,即使在品尝艰苦中也能获得。

  我从母亲那段不幸的日子开始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知不觉已过了三十多年。我变更了几次工作岗位,而每一次变更,我都把它看作是一次新的启航,一次新的人生砥砺。我经历过乌云密布、风雨滂沱的昏闇日子,也享受过春和景明、艳阳高照的美好时光,人生风景不断地变幻,但乐观精神却始终与我相随。

  是的,乐观人生,并非是一种对愉快的陶醉。乐观如果不伴随以努力工作与艰辛劳动,那么,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其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尤其是在五光十色的当代生活环境中,要不以享乐为满足,陷入一种廉价的陶醉;要不就会在平淡无奇的机械重复的日子里,失去真正的人生乐趣,甚至变成了一个现代都市的孤独者。是的,平淡的日子最容易使人产生心灵的孤寂与精神的郁闷。在此,我得感谢我的母亲,每当有这种情绪袭来的时候,正是我的母亲,正是那崇高的坚强的背影,驱除了我日常的烦恼,使我永葆乐观进取的精神,并策励我奋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幸,的确是人生的良师。它创造了人生的价值,拓展了人生的境界,也构成了乐观人生的基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会有这样那样的人生机遇,使我们的生命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更有或多或少的人生不幸,给我们的人生旅程带来更大的考验。这不幸,却幸福!我们要珍惜这人生的不幸。

  (本文载于1998年6月广东作家协会主办《作品》杂志,后收入江门文联主编的、珠海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蓬江散文选粹》)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