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江门墟”不能没有“名分”

  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充实完善初步方案最近出炉,该方案确定了市区14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笔者查阅了一下,发现少了“江门墟”(即墟顶,以下同),百思不得其解后,即写了一封信给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后来此信转到了市城乡规划局。笔者日前接到市城乡规划局一个简短电话,被告知“墟顶已包括在长堤历史地段内”。笔者听后觉得不合理,仍认为“江门墟”应独立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不能被“包括”,不能没有“名分”,甚至可以用“江门墟”包括市区一些地段,如长堤路等。毕竟它的存在,远远早于长堤路,其历史意义同“长堤历史地段”根本不同。

  笔者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江门墟”是在元末明初,附近赶墟的人经常把商品运到此地集中进行贸易的墟场,其中有缸瓦地、卖鸡地、猪仔墟、京果街、打铁街、糍街等,现在这些旧名仍保留着。明代初期,墟顶以南是一条河流即江门河,京果街与东南胜街的交汇处是三桁瓦埠头,货船、渡船都停泊于此。现在的仓后路、兴宁路、长堤路在当时还是水汪汪一片。

  据此,墟顶是江门人最早生活、发迹之宝地,是市区的原点、发源之圣地。该地域范围基本明确,即京果街、墟顶街、泰宁里、接龙里、安龙里一带。其中一些历史街道、旧建筑物现仍保留下来,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历史地位、文化内涵远远超过某些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它比所谓的“西江商贸文化区”更加典型,更具特质。笔者认为,“江门墟”或“墟顶”更有资格列为独立的历史文化街区,甚至反过来,它或可以包括“长堤历史地段”。对此,我市理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这一片修葺好、保护好、经营好,让它作为一个旅游点,供人们游览。建成之后,絶对不亚于现在的“长堤风貌街”,这同城市整体规划、旧城改造没有矛盾。相反,它们相得益彰,可以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藴和现代崭新气息。

  笔者认为,这是还江门本来面目,给后人保留的一份不可复制的、絶无仅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造福后代、功德无量的好事。

  (本文载于《江门日报》2013年1月31日,其初稿以信函形式于2013年1月8日呈送给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