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一项优秀精神产品创作竞赛活动,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建设工程。
“五个一工程” (以下简称“工程”)包括出版一本好书,演出一部好戏,摄制一部好电影,制作一部好电视剧或电视片,发表一篇或几篇好文章(论文)。这是中央宣传部从1992年开始直接组织策划的一个优秀精神产品奬项,旨在多出创作人才,多出优秀作品,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门市真正实施这一工程是从1994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十年。在内容上我市自己还增加了广播剧、绘画、艺术摄影、歌曲四类作品(后来全国评比也增加了广播剧和歌曲)。这一工程的实施,唤起了各级党委、宣传文化部门对生产优秀精神产品创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了广大宣传、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创作热情,促进了我市文艺、社科人才的成长及其佳作的产生。十年来,全市各界人士和单位发表、出版、展演的社科类、文艺类的精神产品达40000多件,其中申报“工程”奬评比的有1400多件。通过评比奬励,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优秀精神产品,其中有获全国各类优秀精神产品奬项、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奬、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奬共11项,获江门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奬近600项。
这些获奬作品,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各具歧异,但所藴涵的内容都充满时代气息,抒发地方风韵,展现侨乡特色。在社科理论作品方面,有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在侨乡实践的理论升华,有对侨乡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问题和现象的哲学思辨,有对侨乡历史人物的思想理学的研究和推介,有对侨乡典型的文化现象的概括、分析和宣传,如邹时广的书作《二联集》,张国雄、刘兴邦、张运华、欧济霖的书作《五邑文化源流》,李纯、邓灿晖、刘子如的文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司徒纪汉的文章《党的思想建设要树立三个观念》等等。在文艺作品方面,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视电影《邵荣雁》,市粤剧团组织创作演出的大型粤剧《蓬水流香》,新会粤剧团组织创作演出的大型粤剧《戊戌狂生》,冯耀华的摄影作品《小鸟没有了》,岑凤环的美术作品《古韵悠悠》,周德成的歌曲《母亲》、《福天福地幸福歌》等,都是我市作者深人侨乡实践,体验生活,直面现实,刻苦创作的结晶
繁荣创作是开展精神产品创作竞赛活动的关键,又是实施“工程”,多出“精品”的关键。所谓“精品”,是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并能经受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江门市在抓“精品”生产中着重抓好四个环节。第一,抓规划。做到既有短期的安排,又有中长期的部署。书作《五邑海外名人传》、《侨乡企业家风华集》、电视片《江门五邑行》、广播剧《火凤凰》等,就是由市委宣传部有计划、有组织策划的精品。这当中有的是动员了全市创作力量,查阅了海内外大量历史资料,经历了五六年时间才完成的;有的作品甚至是市委书记选题,由市委宣传部与多家单位通力制作而成的。第二 ,抓人才。其一,挖掘市内现有人才,加以组织,委以重托;其二,吸纳外来人才,增强本地实力。目前,活跃在“工程”的各类创作中的人才,有不少是来自五邑之外的,他们分布在全市各个单位,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同时,兼予各项创作工作。第三,抓投入,包括人、财、物的投入。市委、市政府从1994年开始,每届作品评比都拨出经费,解决评奬活动和奬金问题,至今累计约有104万元。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创作,还给予专项经费,如电视电影《邵荣雁》、书作《江门五邑百科全书》等。台山市设立了“黄浩川文学奬”,开平市制订了“创作突击手”计划,市社科联设立了“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奬”,都在积极地扶持“精品”生产。第四,抓导向。就是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它把坚持主旋律同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反对文艺只为临时的、具体的政治任务的做法,反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倾向。
“五个一工程”是一项能从多方面带动我们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工程”。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具有示范作用。它强化了人们的精品意识,使优秀精神产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其次,具有辐射作用。它以点带面,使文化产品生产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健康发展。再其次,具有凝聚作用。它吸引了全市的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让他们朝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共同目标奋进。十年来(至2004年),江门市获得省级“五个一工程”奬、宣传文化精品奬的作品有:
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奬十件:
理论书作《二联集》
(作者:邹时广)
电视专题系列片《江门五邑行》之《龙舟》
(策划制作:市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
调查报告《功夫下在市场上》
(作者:哲星、谭乐生、李凤圣)
理论文章《“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原因探析》
(作者:梁振权)
歌曲《母亲》、《福天福地幸福歌》
(作者:周德成)
《永生的云雁——“舍已救人的好干部”邵荣雁》
(编者:市委宣传部)
大型粤剧《真假县令》
(编导:李剑昌)
电视电影《邵荣雁》
(策划、制作:市委宣传部)
文章《江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作者:江月明)
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奬一件:摄影作品《小鸟没有了》
(作者:冯耀华)
江门市委宣传部因组织策划精品生产成绩突出,分别荣获广东省第一届、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奬,成为全省唯一两度获奬的地级市。
在江门市的六届评比中, 有如下单位分别获得过一届或多届组织工作奬:五邑大学党委宣传部、新会区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台山市委宣传部、恩平市委宣传部、鹤山市委宣传部。
上述这些获奬作品是侨乡宣传、思想、文化、艺术界十年磨励、默默耕耘的硕果。这些获奬的作者、作品被载入侨乡文化的史册。
江门市委、市政府对“工程”的实施是重视的。除了给予一定的“工程”评奬经费和重大题材创作费外,还为“工程”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创作的环境。它们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鼓励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展各项创作活动,建立健全创作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选送一些有潜质的创作人员到国家文学院进修,到工厂、农村挂职锻炼;经常地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使精品佳作脱颖而出;通过各种形式和阵地,举办各种理论报告、研讨和评论活动,如陈白沙国际学术研讨会、陈垣国际学术研讨会、江门“侨乡情结”文学恳谈会、周德成音乐作品研讨会等,促进作者的创作水准和群众的鉴赏水平的提高。
回眸十年,硕果叫人欣喜;放眼当前,江门五邑文坛正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大好景象。
(本文载于《炎黄天地》杂志2004年第3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