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学》大著作者陆精治先生,男,广东南海人,生于1896年10月,逝于1986年2月,享年90岁。
年幼时读过私塾,后转入小学至毕业。当时小学的校长系康有为的学生,也曾留学日本,思想开阔、学识丰富,对陆精治先生的启蒙影响较大。而作为康有为家乡学子之一,更多的是仰望康有为的学问和改良社会的品性。因而取名为“精治”,即“励精图治”之意。
十四岁那年,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组织“广东北伐学生军”,准备讨伐袁世凯。陆精治先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加,经过近年艰苦的军训,表现优秀曾荣获“广东北伐学生军”勋章一枚,仅因南北议和,成立统一政府,“广东北伐学生军”随之解散,进入广州圣心书院中学继续学习。
十六岁,考入上海复旦公学中学,当时的大上海,给陆精治先生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对中国当时的国势有了进一步的瞭解,并决心学习农业救国的本领,日后为国为民作出有用的奉献。
十九岁时,在上海复旦公学中学毕业后,预读上海复旦公学半年,即考虑留学日本。因其家境富裕的程度,在当时的南海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出国留学的费用根本不成问题。在时任上海复旦公学中学老师邵力子等的鼓励下如愿成行。
20岁那年年初,东渡日本,先在日本东京东亚高等预科学习日文,于22岁时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至25岁毕业归国。在日本期间,陆精治先生的同年、海丰的彭湃也在那里预习日文并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科,两位异乡学子从此成了同学与好友,同时参与在日留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1921年6月回国之初,陆精治先生于国立广东大学任教授、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教务长,后历任多个县、市、省政府的农业主管及至国家农矿部技正、设计委员等职务。期间尤为农业方面的专长见称。但所撰的一批农业著述已难于查考,唯有作者于1925年29岁在广东省中山县担任农业局长并促成该县成为农业模范县时所写的《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一书,及1931年35岁在国家农矿部任上所写的《粮食学》大着和此后写成的《实用养鲤法》等,这三部留世作品。
及至1947年以来,陆精治先生主要的工作是协助在广东的国民党元老李济深从事和平解放广东与广州的内部统战事务。李济深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陆精治先生不愿北上则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直到1986年2月逝世。在这数十年间,他主要从事日译及撰写相关回忆史料等。如《回忆彭湃留学日本》的史料,曾引起《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的关注与编发,2007年9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全文收入彭湃研究大型丛书的相关文集之中,填补了该项研究中彭湃留学日本方面的史料空白。
从前述陆精治先生的简历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1896年10月出生至1921年6月留学日本回国前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走完了小学、中学、大学预科的学习和出国留学的成长过程,受康有为等改良社会、孙中山等革命思潮和在广州、上海、日本等地见识渐进的国难责任所影响,以农业救国的志向与农学专业为其一生的本心所在。
第二阶段,从1921年6月归国至1947年间,则重点从事国内农业方面的实务与理论研究工作。尤其在广东省内数县、数市担任农业方面的主管者和在当时中央政府农矿部任职等,由于各种原因,虽难于开展其志向与专业,但“励精图治”的初心始终未忘,其在35岁时所撰之代表作《粮食学》无疑寄托着陆精治先生农业救国的坚定抱负和对未竟之业的孜孜追求。
而从1947年至其1986年2月在广州逝世时则为陆精治先生人生道路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他所做的事情之一是协助在广东的国民党元老李济深从事内部的统战工作,为和平解放广东与广州尽了一份应有的努力。之二是在长期担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的数十年间,勤于学习与严于律己,翻译过农学日文书籍,撰写过一批文史资料,尤以《回忆彭湃留学日本》为代表,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成为研究彭湃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如陆精治先生这样,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多已作古,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有所奉献的业绩始终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亮点而长存不息。陆精治先生早年立下“励精图治”的初心,是以前半生从事农学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劳作度过的,为中国农业的改进特别是对民以食为天的大计留下了宝贵的笔墨和创见,无疑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与此同时,观其一生的为人为事,其个性特点也甚为鲜明。
一是终身清廉自守。陆精治先生出身富家,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均过着优越的生活,但这并未让他养成只知享乐、不图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未让他在踏上社会征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变为自私贪婪、见利忘义之人。从陆精治先生留下的部分日记、家属的回忆和他当年的友人口中可知,他是个终身清廉自守的本份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政风、社风一片贪腐,手上有点权力的多成为家财巨富的“达官贵人”。然而,陆精治先生不但拒絶享受家庭的优越条件,只凭一份工资收入养家糊口。他每到一处任职时均有人送钱送礼,职务上的机动钱财也有可贪可占的机会,但他不仅从未为这些事而做过逾越之举,而且也从不跟风送钱送礼给上司。结果,官场上的同学们都在背后笑称他为百分百的“书呆子”,也因此处处受排挤、受打击,每每工作不到年余,甚至几个月,便被调来挪去。任途上的多起多落,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每每碰到大落之时,他一不为自己辩护,二不向上司求助,三不自暴自弃而泰然处之,旋即打起背包,退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校长,与乡民和孩子们一起,他觉得一身轻松。
二是终身爱国敬业。陆精治先生在幼年、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对其一生的影响甚深。一是广东南海地区的历代先贤人物众多,人文品性浓厚,现当代的革命气息到处可闻可见。例如南海人康有为、中山人孙文,等等,几乎是当地民众心目中长留不弃的影子,这成了陆精治先生培基铸魂的客观基础。而私塾中的国学教育、小学校长的言传身教,便是陆精治先生从小立志于“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的初心,其首个实际行动便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名参加“广东北伐学生军”,并经过近年艰苦军训的磨练而荣获勋章一枚。其后在广州、上海的中学生活时,开阔了眼界,决心留学日本,并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与此同时,陆精治先生与海丰彭湃这一对同年、同学和好友在日本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爱国运动,“不忘国耻”的血性跃然纸上。学成归国后,即以农业为其一生奋斗的事业,践行其“农业救国”的方略,分别于29岁和35岁时写出了《改进广东全省农业计划》和《粮食学》这两部为其代表性的、至今流传的农学著作。其中的前一代表作将在下文论及,后一部代表作创造性的提出“粮食学”这一创新学科及其宏大的体系构架,并重点就中国民食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便是陆精治先生终身爱国敬业的明证。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