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9章 清静安定45

  【经文】

  大1成2若3缺4,其5永6不7弊8;大1盈9若3空10,其5永6不7穷11 ,大1直12 若3  屈13  ,大1 巧 14若3拙15 ,大1 辩16若3讷17 。躁18 胜19寒20,静21胜19热22。清静23,为24天下25正26。

  【注释】

  1.大:表示规模大,程度深。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赵简子大猎于山中。”   2.成:成就。例,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少藴才略,壮而有成。”经文“大成”指有高深修养和大的成就。如《庄子·山木》:“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还与众人!”   3.若:连词,表示不很肯定,或,或许。例一,《庄子·则阳》:“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例二,《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   4.缺:缺点,缺陷。例,《书·君牙》:“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罔:无,没有。   5.其:指示代词,这样。例,《庄子·大宗师》:“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   6.永:永远。例,《诗经·卫风·木瓜》:“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7.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8.弊:弊病,害处。例,《旧唐书·黄巢传》:“皆指目朝政之弊。”指目:指责。   9.盈:富裕。例,《汉书·马援传》:“致求盈余。”   10.空:空无,空乏(贫穷,穷困)。例一,《管子·五辅》:“仓廪实而囹圄空。”例二,《史记·伯夷列传》:“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11.穷:贫穷,缺少衣食财物。例,《庄子·秋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   12.直:指正直的人。例,《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13.屈:随和,和气不固执。例,《三国志·吴·诸葛瑾传》:“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曲,委曲、周全也。经文“大直若屈”意思是“最正直的人或许表现得随和”。参看《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逶迤,从容自得也。   14.巧:技巧。例,《考工记·总序》:“ 材有美,工有巧。”   15.拙:愚笨,质檏。例,《鹤林玉露》丙编卷三:“故作字惟笔最难,作诗惟句最难,至于拙,则浑然全天,工巧不足言矣。”全天:完全顺物之自然。经文“大巧若拙”是指“最有技巧的人能顺物之自然进行雕琢、加工”。参看《庄子·胠箧》:“毁絶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工倕,尧帝时代著名工匠,传说规矩是他发明的;指,手指。   16.辩:论辩,辩解。例,《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7.讷:讷口,说话迟钝。例,《史记·李广传》:“广讷口少言。”经文“大辩若讷”是说“最善于言辩的人说话谨慎、缓慢”。参看唐·杨炯《梓州官僚赞》:“大辩若讷,历官有声。是司出纳,我庾如京。”   18.躁:不停地活动、跳动。例,韩少功《史遗三録》:“门外有野物出现,墙上铁铳必定扑扑自跳,躁动不宁。”   19.胜:克制,制服。例,《庄子·在宥》:“尧于是放驩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嵬,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20.寒:寒冷。例,《庄子·让王》:“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21.静:平静,安定。例,《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22.热:燥热。例,《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23.清静:安定,太平,指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例,《后汉书·李固传》:“朝廷初立,颇存清静,未能数年,稍复堕损。”   24.为:则。例,《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25.天下:天下人,世人。例,《庄子·骈拇》:“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26.正:正常,和谐,有序,安定的状态。例,《庄子·庚桑楚》:“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

  【译文】

  有高深修养和大成就的人,或许还存在缺点,能这样看将永远不会有害处;最富裕的人或许会出现空乏的时候,有这种想法将永远不会穷困。最正直的人或许待人和气而不固执,最有技巧的人或许显得愚笨而质檏,最善辩的人或许说话谨慎而缓慢。躁动起来可以克服寒意,安静下来可以抑制热气。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则人民大众可以过着正常、和谐、有序、安定的生活。

  【评说】

  本章阐述任何正面的事物都可能存在着相反的方面而相反相成,故相反的方面也能够促使事物沿着正向的方面发展。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来说,唐朝宰相李靖不但与其先祖李广一样“讷口少言”,而且“讷于言而敏于行”。唐高祖李渊委屈了他,第一次直接下令杀他,因李世民求情才免于被斩首;第二次李渊想借刀杀人,只给李靖八百人马而命他去征剿有四十万人马的萧铣。李靖运用游击战术,接连击败强过自己几百倍的敌军,捷报频传。李渊见不能借刀杀人,又心生一计,密令其侄李孝恭和许绍,寻找李靖的错处,瞅机会杀掉李靖。但李靖并无犯错,又多次救过李孝恭和许绍。尽管李渊数次派人催促,许绍一直下不了手,反而写奏章为李靖求情。李渊看到奏章,知道李靖并无二心,又屡立战功,转怒为喜,给李靖写了嘉奬令,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卓著,目光远大,忠诚大业,特给予嘉奬……”李靖和李渊都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是远房堂兄弟。李世民登基后,两次拜李靖为元帅率军远征。第一次出征东突厥,亲自率轻骑冒雪翻越阴山,横穿大漠,彻底打败东突厥。但是遭到宰相萧瑀向李世民告状,说李靖只顾自己建立功业,不顾将士死活,进行冒险的军事行动,应承担治军无方之罪。李靖凯旋回朝后,李世民严厉地斥责了他,他也不加分辩,默默退出。事后,李世民研读、分析了李靖大军作战大事记,认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制订那样的作战方案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李靖是蒙受冤枉的,萧瑀的看法是十足的书生之见。所以,李世民不但不追究李靖的“罪过”,反而对李靖大加升赏。后来,李靖又统率大军远征吐谷浑。由于他定下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宜,将吐谷浑军队一举歼灭,而后另立一个与唐朝亲善的吐谷浑王室成员为新可汗,实行自治,按时向唐朝进贡。李靖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完全胜利,对吐谷浑又有妥善的处理,却遭到李世民部下高甑生的告状,说李靖自作主张,擅立吐谷浑可汗,密谋与吐谷浑可汗共同夺取大唐天下。李靖本来有意安排高甑生率领将士埋伏在吐谷浑可汗必逃之路进行截击以立大功,不料高甑生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李靖故意给他小鞋穿,因此不能认真对待,疏于防备,结果吐谷浑可汗从他的防地突围逃走。虽然在李靖的正确指挥下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拖延了许多时间,耗费了更多钱粮,使整个战役几乎功败垂成。按照军法,高甑生与他手下数十名失职的将领应当斩首,但李靖顾及李世民的面子,没有将高甑生他们斩首,不料高甑生反而向李世民告状。李世民接到高甑生的状子后,并不因为高甑生是亲信就草率行事,而是派几位特使在李靖回京的路上,深入各支部队,认真进行调查。又把李靖总部的作战大事记调来,连夜送往长安。李世民亲自研读,认定李靖是清白无辜的,有罪的是高甑生。所以,当大军回到长安时,李世民命令立即逮捕高甑生,送大理院审判,并以高甑生不服从军令、玩忽职守、诬告长官等罪名判处死刑。后来因内阁成员求情,减罪一等,流放边远地区,永不赦还。

  李靖,是除李世民一人之外,对唐朝建立功绩最大的功臣。他多次立功却屡受委屈,他巧于征战却笨于为自己辩白。正因为他经受得住委屈,又不为自己申辩,为公而不为己,终于功成名垂。民间有关他的故事流传很广,而且被神化了。那位玉皇大帝面前的托塔李天王就是他的化身,而且他的故事被提前一千七百年,远在商朝末年,就率领金咤、木咤、哪咤三个儿子,在姜子牙帐下为大将,辅助武王伐纣灭商,立下不世奇功。

  本章在分析说明必须重视事物相反方面的作用之后,重点讨论了与当时大动荡的社会现象相反的方面,即清静安定,希望各诸侯王不要争霸,不要制造战争和混乱。老子说:“浊以静之,徐清”,“清静,为天下正”。“正”,就是正常、和谐、有序、安定的状态,社会进入这种“正”的状态并持久地保持这种“正”的状态,就符合天道的法则了,就是老子说的“清以敦之,徐神”了。只是由于各诸侯王不按照天道的法则治理国家,所以老子未能看到天下出现太平的局面。

  【思考】

  回顾中国社会历史,举例说明“清静,为天下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