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8章 顺应民心49

  【经文】

  圣人1常2无心3,以4 百姓5心6为7心6。善8者9吾10善8之11,不12善8者9吾10亦13善8之11,德14善15矣16;信17者9吾10信17之11,不12信17者9吾10亦13信17之11,德14信18矣16。圣人1之19在20天下21,傒22衋23焉24 , 为25天下26浑27其28心29。 众人30 皆31注32耳目33,圣人1则34骸35之11。

  【注释】

  1.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成:实现;生:出现。   2.常:副词,常常,往往。 例,《庄子·人间世》:“始乎治,常卒乎乱。”   3.无心:言行不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庄子·天地》:“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无心” 是指没有主观臆想; “无耳”是指不会先入为主。 入于天:进入天道的境界,即按照自然法则处世。   4.以:介词,凭藉,依靠。例,《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5.百姓:泛指天下人,世人,包括百官和人民群众。例,《庄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6.心:心愿,意愿。例,《庄子·天道》:“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畜:音xù,养育。   7.为:作为。例,《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8.善:友好。例,《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9.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10.吾:人称代词,我,我们。例,《庄子·秋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1.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2.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13.亦:副词,也,也是。例,《庄子·人间世》:“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14.德:人的品行修养。例,《庄子·胠箧》:“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   15.善:好,好的。例,《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6.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例,《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7.信:诚实。 例,《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8.信:真实。例,《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   19.之:助词,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20.在:居于,处于。例,《左传·昭公十六年》:“在位数世,世守其业。”   21.天下:世上,人间。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22.傒:愁闷,烦恼。例,《西厢记》二本二折:“休傒幸,不要你半丝儿红线,成就了一世儿前程。”   23.衋:忧伤,悲痛。例:唐·柳宗元《天对》:“呱呱之不衋,而孰图厥味。”   24.焉:语气词,呢。例,《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相径庭,不近人情焉。”   25.为(wèi):介词,为了。例,《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26.天下:天下人,世人,百姓。例,《庄子·骈拇》:“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27.浑:混同、调和。例,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   28.其: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不朋:不拉帮结派。   29.心:心思,心事。例,《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30.众人:群众,民众。例,《庄子·山木》:“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31.皆:副词,全,都。例,《庄子·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   32.注:注意,表示只看或只想到某一方面。 例,唐·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33.耳目:指耳闻目睹的东西。例,《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 不能周知民间苦乐、 国势安危。”   经文“注耳目”比喻只看表面现象。   34.则: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例,唐·柳宗元《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5.骸:人或脊椎动物身体内部起支撑作用的骨骼。例,《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骸”,此处比喻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也即本质的东西。

  【译文】

  圣人办事常常没有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以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对友好的人我们与他相友好,对不友好的人我们也与他相友好,能这样做的人品德修养是好的;对诚实的人我们以诚实相待,对不诚实的人我们也以诚实相待,能这样做的人品德修养是真实的。圣人在世上,既烦恼又忧伤,是为了调和百姓的心事。许多人都只注意耳闻目睹的表面现象,圣人则要寻找、把握事物内在本质性的东西。

  【评说】

  本章重点论述那些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他们的言行总是以百姓的心愿作为依据。尧、舜治理天下时,“大开宫室四面的门,以看到四方的民情,听到四方的民意1。”在第54章中,老子说:“悠兮,祈民贵言。”在第65章中又说:“博出户,知天下;博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照。”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也称为“天子”,而“天子”被解释为“受上天意旨,来执掌政权、统治国家的人”。这显然是把帝王美化为天神投生尘世的“真命天子”,以便帝王自然凌驾于天下百姓之上。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强化特权阶级统治,制造出一个最高阶级的“天子”来,这是完全违背“恪铭于阘”的天道品格的,如此之“天子”,其与群臣、百姓的关系,哪能如江海与川谷之关系呢?如果按照天道的品格,那么“天子”应该是“天下百姓的儿子”,而“天命”应该是“天下百姓的意愿”。可以认为尧、舜是据此定义的“天子”、“天命”来治理国家的。尧、舜“大开宫室四面的门,以看到四方的民情,听到四方的民意”,就是为了能“以百姓心为心”,所以被称为圣君、圣人。这样的圣人,可谓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2 ”。由于尧、舜被誉称为圣人,他们又是帝王,所以后代的君王,品格、智慧都不高,也自认为或被吹捧为“圣君”、“圣人”。这种情况,难怪常常是“圣人生而大盗起3 ”。

  “以百姓心为心”,也可以说是“以民为主”,而当官者能以民为主,也就是所谓“公仆”了。这种观念在现代已被人们普遍认同,甚至成为流行口号。但是真要做起来,还是不容易的,因为许多“公仆”,仍然超脱不了“私”字的迷惑,不愿“以民为主”,而乐“为民之主”。

  【思考】

  1.在工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或官场中,你听说过哪些人是“以百姓心为心”的?

  2.说说现实社会中“注耳目”和“骸之”的例子。

  注:

  1.参看《唐太宗治国的故事》,原着:吴兢,改编:章河。

  2.参看《庄子·知北游》。

  3.参看《庄子·胠箧》。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