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道1生2之3,德4畜5之3,物6形7之3,势8成9之3,万物10莫11不12尊13道14而15贵16德4。道14,尊13之3;德4,贵16之3。夫17莫18之19令20而21常22自然23。故24道14生25之3,畜5之3,育26之3,养27之3,长28之3,成29之3,熟30之3,覆31之3。生25而32不12有33,为34而32不12恃35,长36而32不12宰37,是谓38烜39德40。
【注释】
1.道:指先天形态物质(无色无声无形的宇宙本源)的存在和演化活动。例,《庄子·天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态)物焉,神而又神而能(态)精焉。”此处“能”字,读“态” 字音,取“形态”之义,如《素问厥论》:“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能物”指“形态物质,“能精”指“形态能量”,物质有形,能量无形。又如《庄子·知北游》有:“形本生于精。”这就是说,宇宙中有形体的东西本来是由无形的能量演化而成的。 2.生:演化,产生。例,《庄子·大宗师》:“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 3.之: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调整音节。例,《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4.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质是“和”,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处于和谐、平衡、有序、正常运化状态的“和”。例一,《庄子·缮性》:“夫德,和也。”例二,《庄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5.畜:容纳。例:《庄子·天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欲:贪欲;渊:源头,指主政者。 6.物:指有色有声有形的宇宙万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例,《庄子·知北游》:“物物者非物也。”第一个“物”字是动词,指“物化”,表示“使……有形”;第二、第三个“物”字是指有形的东西;非:不是。例二,《庄子·知北游》:“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形,指有形体的东西;精,指能量。 7.形:成形,使……有形。例,《庄子·知北游》:“知形形之不形乎!”第一个“形”字是动词,表示“使……有形”;第二、第三个“形”字是指有形的东西;不:不是。 8.势:趋势,趋向。例,《庄子·秋水》:“时势适然。” 9.成:形成,生成。例,《庄子·德充符》:“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10.万物:指天体万物,包括星体、无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 · 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11.莫:无定代词,没有哪一种东西。例,《庄子·秋水》:“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12.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13.尊:尊奉,奉行。例,《庄子·在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14.道: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例一,《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 15.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例,《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16.贵:崇尚。例:《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气:指相互作用力,能量。 17.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8.莫: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例,《庄子·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19.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20.令:发出命令。例,《诗经·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21.而:连词 表示顺接,就。例,《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2.常:正常。例一,《庄子·骈拇》:“天下有常然。”例二,《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23.自然:自然而然。例,《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当时是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24.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5.生:产生,创生。例,《庄子·知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26.育:培植。例,《庄子·在宥》:“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群生:众生万物。 27.养:陶冶,修养。例,《庄子·在宥》:“昔者黄帝以仁义撄人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 28.长:成长。例,《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猪苗长矣。” 29.成:成材。例,《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30.熟:成熟。例,《庄子·人间世》:“夫柤梨桔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 31.覆:复始,复原。例:《庄子·大宗师》:“反覆始终,不知端倪。” 32.而:连词,表示转折。例,《庄子·天道》:“天不产物而万物化,地不长物而万物育。” 33.有:领有,占有。例,《庄子·渔父》:“有土之君与?” 34.为:做,有作为(作用)。例,《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35.恃: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例,《庄子·达生》:“方虚憍而恃气。” 36.长:辈分高。例,《书·伊训》:“立敬惟长。”在经文中“长”是指天体万物之始祖(道)。 37.宰:主宰。例,《吕氏春秋·精通》:“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38.是谓:这说的是,这是。例,《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39.烜:显着,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学士书》:“将相大臣,其势烜赫。”引申作“伟大”。 40.德:功德(功业与恩德)。例,《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阾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
【译文】
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和演化生成天体万物,自然品格容纳万物,万物形成了各自的形态,也形成各自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向,万物万事的运化没有哪一种不尊奉自然法则和崇尚自然品格的。万物万事遵奉自然法则运化,又崇尚自然品格,没有谁发出命令而能正常、自然而然地运化。因此,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使万物得以产生、容纳、培植、陶冶、成长、成材、成熟、归元复始。道产生天体、演化万物而不占为己有,道有作为而不自以为了不起,道辈分最高而不充当主宰,这是伟大的功德。
【评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万物往往作综合性、人格化的描述,这就比较扼要、生动。《道德经》只有五千余言,却要叙述宇宙万物及其运化规律,不可能把万物详细分类说明。我们读《道德经》,不要错认为“凡物皆有灵魂”,不要引起迷信。例如自古有人把天地、星星、山岳、石头、树木、塑像、偶像、牛头骷髅、野猪獠牙等等无生命无灵魂的东西奉若神灵或神灵显化之处所。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地区的人仍保持这类习惯,但这些是与《道德经》的思想相背离的。老子明确表示“言有宗,事有根”。这个“根”就是客观存在的万物万事及其运化规律,而“宗”就是要使人们认识万物万事的运化规律并自觉地服从这种规律,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老子崇尚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例如水的存在、运化规律及其与所处环境、万物的关系,就体现了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但水就是水,可以人格化而不是人,也不是神(河神、海神是虚拟的)。
本章论述万物按照自然法则运化、保持着自然品格,这样即使没有任何指令约束,万物都将始终如一地按自然法则运化。现代哲学认为:人们认识了事物存在、变化的客观规律,并自觉运用这种规律,就进入“自由”境界了,或称为达到“自然境界”了。老子的“莫之令而常自然”的理念,正是超越现代哲学所指的“必然王国”而进入“自由王国”的最高境界。
万物按照自然法则运化,如何“周行而不怠”呢?老子用生、畜、育、养、长、成、熟、覆八个字来描述。万物是由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演化而生成有色有声有形的东西,最后又演化而复归于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按老子的话说,是“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下面进一步说明天道“烜德”的三方面内容和意义。
第一,生而不有。道生天地而不据为己有(私有),天地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私有)。老子仿若道行,创立天道学说,是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但也不据为己有(如不求著作权、出版权)。老子认为,人们创造精神的或物质的财富,都不要据为己有(私有)。特别是王者,打江山坐江山,也不要把江山据为己有(私有)并世袭掌权。任何人,立业成家,生儿育女,也不要把产业、儿女据为己有(私有)。创业者不将业绩据为己有(私有),守业者就更没有理由据为己有(私有)了。天下之王、公、贵族、大夫、士民都做到“生而不有”,则“反者道之动”,所有的人都共同拥有全天下的财富,就是天下为公了。然而要实现这种局面,根本上说是不要为私,而应无私。老子说“行于大道,唯私是畏”。所以,在私有制社会里,“天下为公”就只能说是一种理想。
“生而不有”是天道的品德,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这是美好的理想。但是,“唯私”则不同,唯私者不为公,唯私者必求占有,从而要争、要抢,他们的心思,正如刘少奇所批评的那样:“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唯私者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私有制社会中随处可见的顽疾。
第二,为而不恃。道生天地而不居功自傲,天地生万物也不居功自傲。老子仿若道行,创立天道学说也不居功自傲;孙武、范蠡、孙膑等分别辅助吴王、越王、齐王立了大功也不居功自傲,功成则身退。任何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也不应该居功自傲。老子深知,一个人的作为、贡献虽然突出,但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创造天地万物的天道,天道尚且“恪铭于阘”,何况于人呢?另方面,一个人有大作为,往往包含了无数前人智慧的累积和同时代人的共同努力,无数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贡献好比沧海,每个人的贡献只是沧海中的一滴。所以,就个人而言,确实不该将成就、贡献归功自己,自以为功高而轻视别人,一旦自视功高而轻视别人,必然陷入老子所批判的境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恭,自矜者不长”。
第三,长而不宰。道生天地、演化万物,道是始祖,辈分最高。道为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铭有;贻养万物而不为主,恪铭于枵;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恪铭于阘。”“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川谷之水“不召而自来”。老子认为得道的人能够做到“长而不宰”,而那些开国创业的元勋、功高位尊的重臣、一邦之王、一国之君,也宜做到“长而不宰”。老子的这些思想,除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根据之外,从历史上看应与尧帝、舜帝的禅让有联系。从禅让帝位而做到“长而不宰”方面看,最典型的是佛门中的衣钵相传。自释迦牟尼开始,至达摩来到中国,一直到慧能,共34代。释氏佛门选择接班人,只看是否悟透本性,不分宗派,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文化程度,不分姓氏。六祖慧能之后,不再有衣钵相传了,释氏佛门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有道行的高僧很多,但群龙无首,没有活佛,只有僧人,所有僧人都是平等的。释氏佛门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宗教,僧人真正“恪铭于枵”,二千五百多年了,可谓“长晟久嗣”的典型。
【思考】
1.何谓“道生之,德畜之”?
2.何谓“烜德”?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