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标题右上角数字是世传本《道德经》各章序数,下同)
【经文】
吾1言2甚3易4知5,甚3易4行6。天下7莫8能9知5,莫8能9行6。言2有10宗11,事12有10根13。夫14唯15无16知5,是以17无18我19知20。知5 我19 者21 稀22 ,辙23 我19 者21 贵24 矣25 。 呜呼26 !圣人27披28褐29怀30玉31。
【注释】
1.吾:人称代词,代称自己。例,《庄子·秋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言:话,说的话。例,《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封:时空界限;常:固定不变。 3.甚:副词,很,非常。例,《庄子·天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4.易:容易。例,《庄子·天运》:“苟简,易养也。”养:教育,教养。 5.知:知道,懂得,理解。 例,《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之:这。 6.行:实行。例,《淮南子·主术训》:“而行必然之道,故万物举而无遗策。”遗:失。 7.天下:指天下人。例,《庄子·骈母》:“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处“天下人”特指诸侯王及其臣僚,因为老子传授《道德经》,除了普世教育意义之外,针对当时诸侯混战、国家昏乱的社会背景,特别对诸侯王及其臣僚进行批判、教育,希望扭转社会动荡的局面,恢复社会太平安定。 8.莫:无定代词,没有谁。例,《诗·小雅·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9.能:能够。例,《庄子·天地》:“能有所艺者,技也。” 10.有:具有。例,《庄子·大宗师》:“夫卜梁奇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 11.宗:宗旨。例一,《庄子·德充符》:“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例二,《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12.事:做事,从事。例,《庄子·徐无鬼》:“予又奚事焉。” 13.根:根据。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14.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5.唯:副词,只因为。例,《 庄子·德充符 》:“ 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 16.无:副词,不。例,《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17.是以: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18.无:没有。例,《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19.我:人称代词,代称自己。例,《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20.知:知识,指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例,《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1.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2.稀:为数不多,少数。例,《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23.辙:车轮碾轧出的痕迹,呈两道车沟。比喻道路,引申为道理、道德。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辙,车迹也。”例二,《庄子·外物》:“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24.贵:宝贵,可贵。例,《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例,《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26.呜呼:感叹词,表示感叹。例,《尚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27.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28.披:覆盖在肩背上。例,三国·魏·曹丕《杂诗》:“辗转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29.褐:粗布衣服。例,《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30.怀:心里存着。例,《庄子·达生》:“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斋。 31.玉:比喻纯洁、高尚的素质、品德、美好愿望。例,《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各个诸侯国中没有哪一位诸侯王能够理解,没有哪一位诸侯王能够实行。我说话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据的。只因为人们不理解,因此未能掌握、应用我所讲的知识。世界上能懂得我的话的人为数不多,而能按照我讲的道理和道德去修身行事的人是很可贵的。啊!那些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他们披着质檏无华的粗布衣服,心中怀抱着一种纯洁、崇高、为众生谋福祉的美好愿望。
【评说】
老子在本章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王没有哪一个能够理解他的理念,也没有哪一个能按照他的理念去管理国家。这里有必要说明,经文“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一般意义,本来可以译为“世人没有谁能够理解,没有谁能够实行”。但此处却译为“各个诸侯国中没有哪一位诸侯王能够理解,没有哪一位诸侯王能够实行”。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广大人民大众是劳动者,是实际生产工作者,他们虽然不知道“自然法则”或“客观规律”的概念,但他们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却懂得“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把生产工作做好”,所以他们天生的是“自然法则”或“客观规律”的忠实执行者。他们做事也有不知不觉违背自然法则的时候,但他们无意对抗自然法则,而且往往能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回到自然法则的轨道上来。第二,国家、社会事业的主宰者是国家领导人,是执掌政权的统治者。统治者如果做了对民众有益的事,是所谓“恩泽施于天下”;如果做了危害民众的事,是所谓“祸国殃民”。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实际来看,有意违背自然法则而祸国殃民的是各诸侯国的侯王及其臣僚。所以,从批判当时的现实社会方面分析,对这段经文的翻译,直击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是合情合理的。老子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的批判,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正是这种针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老子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情怀。
本章要点,第一是教导人们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据;第二是强调人们要按照道理(自然法则)和道德(自然品格)修身行事;第三是希望人们能够保持质檏,而且应有为众生谋福祉的崇高思想(披褐怀玉)。
【思考】
1.本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2.说说你瞭解的“披褐怀玉”的圣人。
第一单元 天道 自然演化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