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2章

  【新经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冀知其母,以喻其子;暨知其子,复溯其母,殁身不怠。塞其隧,闭其门,终身不擎;开其隧,辟其门,终身不咎;济其事,颙其光。夫贵其明:见晓越明,受授越谦,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原经文】

  甲本: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乙本: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王弼: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书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用其光,复归其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辨 析】

  首先说明,四种版本中第三句经文之第二个字,甲本、乙本、王弼本经文用“得”字,书局本经文用“知”字,都是“知晓、瞭解”之意,此处选用“知”字。书局本后面六句经文的排列次序和用字与其他三种版本有所不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冀知其母,以喻其子;暨知其子,复溯其母,殁身不怠。”这里的“始”,是指先天地生的混沌之物,它无色无声无形,老子说它“可以为天下母”,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它“冲而拥之”,“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要求人们能够 “知古之‘无’,以喻今之‘有’”,希望能够“阐‘无’,欲以观其谜;阐‘有’,欲以观其极。”综合分析这些论述之后,认识到在本章中,老子是在教导人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掌握天道法则,即:或先认识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状态和运化法则(知其母),从而说明我们周围万事万物及其客观运化规律(喻其子);或者从认识周围事物运化及其客观规律入手(知其子),再追根探源去研究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状态和运化法则(复溯其母),而这是需要终生不断努力的事情。比较书局本原经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可知,经文中第一个“既”字,改为“冀”,是把“已经”改为“希望”,把过去完成时态改为现在进行时态;以“喻”字代换“知”字,是参考“知古之‘无',以喻今之‘有'”。第二个“既”字改为“暨”字,是将“已经”改为“至,到”,把过去完成时态改为将来完成时态;相应地将“复守”改为“复溯”,把“没、殆”改为“殁、怠”。

  “塞其隧,闭其门,终身不擎;开其隧,辟其门,终身不咎。”经文中的“隧、擎、咎”字,书局本经文是“兑、勤、救”字,《帛书老子校注》给“兑”加偏旁“土”,成为“㙂 ”,“兑”与“㙂”通用。孙诒让云:“案‘兑’当读为‘隧’,二字古通用。”此处选用“隧”字,表示道路,渠道。在“辟其门”位置上,原是“济其事”。这段经文之前、后各三个短句应是一 一对应的,但原经文“济其事”独异,照字面理解是“成其事”,打开门户使成其事,怎么会“终身不救”呢?对“济其事”,河上公注曰:“济,益也。益情欲之事。”唐玄宗云:“以成济其爱悦之事。”思履说:“增添纷杂的事。”即使这样,也不至于“终身不救”!如何校勘?这里把“济其事”移往“终身不咎”之后,再增加“辟其门”,则前、后各三个短句就是一一对应的。因为广开门户,加强与外界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所以“终身不咎”,是因为最终能够“济其事”。也许,听老子传道的人或后人传钞经文时把“辟其门”脱漏了,但经文又不顺,便将“济其事”移前补缺,又用假字“救”代换“咎”。

  “济其事,颙其光,夫贵其明。”句首“济其事”是从前面移来的,本原是“用其光,复归其明”。书局本与其他三种版本比较,句子位置不同。从经文意思的逻辑分析来看,书局本是对的。为什么作这样变更,因为前文是门户开放,眼界大开,见识大增,所以必能“济其事”。但事不可辍,老子曾谈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继事不辍”。这里也一样,事不可辍,而要发扬光大,因此以一个“颙”字代换“用”字,取“大”之义,作动词用,“颙(大)其光”就是发扬光大的意思。接着,老子语重心长地指出要特别着重明理,这就把“复归其明”变为“夫贵其明”,“夫”字作助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发表议论。

  “见晓越明,受授越谦。”原是“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其意思难以理解,且与前面经文意思并不连贯。当用发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而变成现在的经文时,其意思是:见闻和认识越发明白了,那么在接受师教或教授别人时就应当更加谦虚。这样不但经文意义合乎“道”,而且和前面“开其隧,辟其门”所造就的背景连贯、呼应。

  “无遗身殃,是谓习常。”这是王弼本的经文,这句经文里的“习”字,其它三种版本都作“袭”字。《中华书局》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河上公章句经文也为“习”字。前半句经文“无遗身殃”是说不留后患,这是因为能做到“冀知其母,以喻其子……见晓越明,受授越谦”。这是人们通晓的道理,也即“是谓习常”。“习常”一词也可见于《韩非子·主道》:“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这里补充说明,历来对本章的注释,最困难的是对经文“用其光,复归其明”的辨析。例如高明说:“光”皆就外表之智慧而言;“明”皆就内在的智慧而言。而一些学者则说: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等等。笔者读这些注释时,常常有一种血脉堵塞的感觉,不知这些学者如何发“光”?如何运用其“光”?如何返照自己“内在的明”?难道“内在的智慧”与“外显之智慧”不一致吗?真是玄之又玄啊!

  本章勘字:冀(既)喻(知)暨(既)溯(守)怠(殆)隧(兑)擎(勤)隧(兑)咎(救)颙(用)夫(复)贵(归)晓(小)越(曰)受(守)授(柔)越(曰)谦(强)习(袭)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