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曲则存,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舍则得,夺则惑。是以圣人以道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恭;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存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原经文】
甲本: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乙本: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王弼: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书局: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辨 析】
“曲则存,枉则正。”新经文中的“存”字,原作“全”字。何以要改“全”为“存”,这是因为能曲者,柔也,柔弱者生,“存”字取“生存、存在”之义,“曲则存”是老子关于“柔弱者强”,即有强大生命力的另一种表述。历来学者解释“全”字,大多数取其“保全、无伤”之义,与“生存、存在”相比,层次有别,“求存”是较低层次的,也是较普遍性的,“求全”是困难的,即使圣人也做不到。新经文中的 “正”字,王弼本经文为“直”字,意思相同,此处选用“正”字。
“舍则得,夺则惑。”新经文中的“舍”字,原经文作“少”;“夺”字原作“多”字。为什么要这样变换?因为下一句“是以圣人以道(执一、抱一)为天下式”。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舍”;天之道,为而不争,这就是不夺。另一方面,道也好,圣人也好,如果本身没有“有余”,也不可能补天下之“不足”,不论是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总得“有余”。圣人“学不学”,就是为了增加精神财富、增加知识,才能做到“补众人之过”。从这个意义来讲,“多”比“少”更好,只有愈多,才能“贻与人以愈多”,更好地慥服于民众。“夺则惑”的意思是很明白的,而且前因后果是有必然联系的。但“多则惑”就难以表现出必然的因果关系了。
“是以圣人以道为天下式。”这句经文中的“以道”原作“抱一、执一”,“一”即是“道”,“抱”字本意为“心里存着”(想法、意见),“执”字意为“拿着、掌握”。这里改为“以”字是因为在世传本《道德经》第34章中老子说“道”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的,其中的“恃”字与“以”字都有“依靠、凭藉”之意。又世传本经文中的“天下式”,甲本、乙本经文作“天下牧”。牧,意思是“统治,治理”。那么“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直译就是“所以圣人执道,作为天下人的治理”。王弼本把“执一”改为“抱一”,把“牧”字改为“式”字,王弼训“式”字为“则”,即法则,准则。那么“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直译就是“所以圣人守道,作为天下人的准则”。甲本、乙本经文与王弼本经文的意思相近,但都比较晦涩,而且是由二个不完整的独立句子构成,语法不健全。新经文采用书局本格式,“抱一、执一”校勘为“以道”,两个句子合为一个完整句子,主语、谓语结构完整,意思也清晰,可以翻译成“因此,圣人依靠自然法则和自然品格作为治国处世的行为准则”。
“不自伐,故恭。”原经文各种版本皆作“不自伐故有功。”河上公注释:“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唐玄宗注释:“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可见,河上公与唐玄宗都把“伐”字理解为“取”,但“不自伐”的结果却不同,河上公说“有功于天下”,唐玄宗说“其功归己”。为何如此?究其原因,一是对“伐”字的含义不理解,二是对“有功”的盲崇。《说文解字》:“伐,击也。”译文:击杀。再查阅《古今汉语词典》:“伐,①砍。②击刺。③敲击。④攻打。⑤抨击。⑥伤害。⑦夸耀。⑧功劳。⑨媒人。”显然,在经文中,“伐”字并无“取”之义,只能选“夸耀”之义。“不自伐”即不自夸,不自说自身如何好,这就有功劳吗?显然不是。但是一个不自说自身如何好的人,至少是谦恭谨慎的,这就是把“有功”改成“恭”的一个理由。其次本章连续出现四句短语,其它三句都只有五个字,唯独本句是六个字,从四句五言经文来看,也不同格,只有删除“有”字才同格。
“岂虚言哉?”帛书《老子》残卷经文甲本残缺不全,是“□语哉”,乙本是“几语哉。”高明谓古代“几”与“岂”可互为假用,故将“几”校勘为“岂”,又说:“‘岂语哉’犹言‘岂只一句话’。今本增‘虚’字,作‘岂虚言哉’,如言‘岂只一句空话’。‘岂只一句话’与‘岂只一句空话’,并无差异,故‘虚’字有无不伤本义。愚以为帛书甲、乙本作‘岂语哉’为《老子》旧文,今本‘虚’字乃为后人增添。”笔者以为不肖,“语”字若改为“疑”字,成为“岂疑哉”,意即“难道有疑问吗”?则肖。但此处也不用“疑”字,仍用世传本经文。历史上“后人”对“旧文”进行百千次的校勘,意在修正关令尹喜记録的“旧文”,可理解。校勘的目的在于正义,如果校勘的效果类似于“复结绳记事”,则无异于把人类变回去成为猴子。
本章勘字:存(全)舍(少)夺(多)以(抱)道(一)恭(有功)存(全)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