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窅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原经文】
甲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王弼: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书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辨 析】
本章开头,四种版本原经文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二句经文与下文毫无关联,故把此二句经文移往第77章开头,才接续“天之道,其犹张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甲本、乙本经文是“道之物,唯恍唯忽。”少一个作为谓语的“为”字,句子语法结构不完整,而且用“忽”字不用“惚”字。从描述“模糊不清”的情状来说,宜用“惚”字。王弼本经文作“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唯”与“惟”用作副词,意义相同,这里选用甲本、乙本经文和书局本经文的“唯”字。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甲本、乙本经文是“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但第二句和第四句开头缺指示代词“其”字,而且用“忽”字不用“惚”字。这里选用王弼本和书局本的经文。
“窅兮冥兮,其中有精。”这句经文中的“窅”字,帛书《老子》残卷甲本是“幽”字,乙本是“窈”字,其它世传本也有作“窈”字的,古代此三字都有“深远”之义;“窈”字还有“美好”之意,如形容女子之文雅或山水之深幽,而“窅”则只是形容深远,适合用来描述宇宙本源物质的存在状态,故选用“窅”代换“窈”。又句末“精”字,帛书原经文是“请”字,高明校勘为“情”字。显然,原经文之“请”字是用错了。高明参阅其它世传本《道德经》而认同应以“情”字取代“请”字也是错了。“情”字,《说文解字》云:“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但这里是对宇宙本源物质的辨析,宇宙本源物质是无生命的,更不是人类,何来之“情”?王弼本和书局本,还有许多世传本《道德经》都用“精”字,是正确的。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王弼本和书局本的经文,甲本、乙本经文是“其情甚真,其中有信。”古今皆有学者也许因为喜欢“有情有信”而认可经文“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这样,经文便成为“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这里,可能与“窈”字也有些关系,古诗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惜虽然“窈兮”,却是“冥兮”,只好望“冥”兴叹了。其实,老子在本章讲的是对“道”这种物质状态的描述:有象,即迹象、现象;有物,但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形体。老子在第14章中就指出“道”这种物质看不到它的颜色,听不见它的声响,摸不着它的形体。所以,“道”这种物质,只能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庄子·天地》有一段论述:“夫道……视乎冥冥,听乎无声……故深而又深而能物焉,神而又神而能精焉。”“能物”(能,读tài音,意思是形态)即是形态物质,“能精”就是形态能量。这种形态物质的存在是有迹象的,而“迹象”就是能量存在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老子论“道”时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是指“道”这种物质中,能量(精)和信息(信)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对先天形态物质(即“道”)能如此深刻地揭示它的迹象、能量、信息,足见其睿智无可比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甲本、乙本经文皆作“自今及古,其名不去。”高明认为:“‘自古及今’者,乃由后人所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在此句经文之前,所论述的是“道”这种物质之“象”、“物”、“精”、“信”,这些“概念”就是第二句经文“其名不去”中的“名”。《荀子·正名》云:“名也者,所以其累实也。”什么是“累实”?就是累积、综合所得到的有实质性的结果。而人类知识的“累积”是从古到今、从少到多逐步增加、发展的。如果是“自今及古”,人类的知识是逐步减少、退化的。可见,从认识论的观点判断,“自古及今”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甲本、乙本经文作“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王弼本经文作“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甫、父都指老的男人,即前辈。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有:“无名,天地之始”(已经校勘为“无,名天地之始”);王弼注:“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阅万物始也。”这里要弄清楚“阅”字的含义。从《帛书老子校注》所引用的资料来看,高明判断:“可见因‘顺’、‘阅’义近,故互用之。”即“阅”与“顺”都是指“循也,循其理也”。但因为“万物之始”是指“道”,那么王弼就是说:“众甫,‘道’也,以‘道’循‘道’”;或“万物之始,万物之始也,以万物之始循万物之始”…… 王弼注:“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所以然。”细看王弼之论,确实“不知所以然”。《古今汉语词典》:“阅,汇合,汇集。”为什么选用这种含义呢?因为前段经文论述关于“道”之“象”、“物”、“精”、“信”的概念,这种概念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存在着,所以应该对历代先辈所留传的知识进行收集、综合、研究。这就是“以阅众甫”。能够“以阅众甫”,所以确信“道“之“象”、“物”、“精”、“信”。经文最后之“以此”,也就是根据“道”之“象”、“物”、“精”、“信”的意思。最后,王弼本用“状”字表示“情况”,“众甫之状”也即“众多先辈的情况”,意义不明确,故不用“状”字。
本章勘字: 窅(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