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文】
蔼愔颇守一,能入无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慈乎?明白四大,能无私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烜德。
【原经文】
甲本: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乙本: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王弼: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书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辨 析】
1996年5月第1版《帛书老子校注》第474页上“帛书老子乙本勘校复原”经文,漏“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四句,此处据第267页未校勘的原经文(无残缺)补上。经文倒数第六句王弼本与其它三种版本不同。
“蔼愔颇守一,能入无乎?”原是“载营魄抱一,能无(毋)离乎。”从所传各家注释来看,直至今天,对“载营魄”的注释,仍无一致意见。例如:明太祖说:“载谓以身为车,以心为寨,以神言魂”。顺治皇帝说:“载,乘也。营魄即魂魄也。抱一者,相合而为一也。”1991年11月出版的《道德经初探》(谢宏宗撰)把这句经文译为:“使你的精神、躯体与道合一。”2002年1月时事出版社出版的《古本老子道德经新解》译为:“灵魂与身体相合为一。”2009年11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老子》(责任编辑:里功)译为:“人身具有的精气专守于形体的一窍。”2020年7月,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老子道经》译为:“集营养精神于一体。”……据《帛书老子校注》记载:唐朝玄宗皇帝曾批准将“载”字改为“哉”字,并移到原经文第9章末尾,成为“功成身退,天之道哉。”而本句成为“营魄抱一”。但是也有反对意见,说《楚辞·远游》篇中有“载营魄而登霞兮。”王弼注为:“抱我灵魂而上升也。”从而证明古人已认同“载营魄”不可分割。故高明谓:“(唐)玄宗妄改经文,切不可信从。”并说:“载营魄”者,即安持其神。从这里可见,“载”、“抱”、“安持”同义,而“营魄”、“灵魂”、“神”同义。然而又有人指出“魄”为“体魄”,为实;而魂为气,为虚,说阳魂、阴魄为人之阳神、阴神。这样“营魄”就是“阴魄”,“营”同“阴”义,不作“灵”释,而“载营魄抱一”又被释为“以阴魄守阳魂”,把“一”释为“魂”。也有人说“载”即如“处”字……真是众说纷纭(见《帛书老子校注》264页),无可适从!现在从本章前六个短句综合分析,这几句经文与人们熟知的静坐养气修身,即现代语言“做静功”何其相似?老子在这里教给后人一套修行方法,因为老子深知这种方法能“浊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什么“神”?“古神”也,一也,无也,道也,返璞归真也,本性也。那么,做静功首先要求心平气和,这可用“蔼”来表示,与“载”字同韵。其次要求入静,不出声,这可用“愔”来表示,与“营”同音异调。再其次,要求稍为有一点专一守持的意念,以一念代万念,比如节奏缓慢地默念一个“无”字,无,无,无……但也只是似守非守,一时守住了,一时又守不住,思想开小差,杂念来干扰,则回守过来就是了,所以用一个“颇”字放在“守一”之前,“颇”与“魄”同音异调。“抱一”与“守一”义同。这短句五个字,变换了四个,除了“守”与“抱”不同音,其余三个字看成是以假字録记“声训”的结果。接下来“能无离乎”一句,去掉一个“离”字,增加一个“入”字,即“进入”某种状态,用“入”字有“导引”的意思,做静功的人都能体会到在静坐过程中时不时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无”的状态,无人无我,不知自身处于何地,连肢体躯殻都处于触而无觉的状态,这就是“入无”了,虽然时间间隔不长(初学者,仍处低层次。高修为者能够较长时间“处无”),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高级境界。如果用“无离”,则表示“已经守一”,能做到不离“守一”吗?而如果“已经守一”,用一个“颇(魄)”字就不恰当了。因此,经文用“入无”为宜。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甲本、乙本经文把“专”字用作“抟”字。《说文解字》:“抟,圜也”。译文:用手搓捏成团。王念孙疏证:“抟者,聚之着也。”《古今汉语词典》:“抟,聚集。”难怪高明把“抟气致柔”注释为“集聚精气以致柔和”。但是,“集聚精气”能够“致柔”吗?我们来看看庄子的一些论述。《庄子·知北游》:“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同篇:“人之生,气之聚也。”又《庄子·达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从庄子这些论述来看,精、气聚合不可能“致柔”,这从新星形成的过程可以得到证明。七千年前天鹰星就是由具有能量(精)的氢气分子集聚而成的。当今在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中,对氢气施加每平方英寸超过3252公斤的压力,氢气就变成固体氢金属了。一个更常见的例子是,具有能量的水蒸气,经集聚、遇冷而变成冰雪。新星、固体氢金属和冰雪的形成证明瞭“抟气致刚”。再看人的一生,精气最集聚的时期是赤子时期,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精之至”就是精气最饱满、最集聚的状态,因而能够“握固”、能够“朘作”,这也是“抟气致刚”啊!还可以举出更多“抟气致刚”的例子。这些例子说明,高明所谓之“抟气致柔”不符合老子之“言有宗,事有根”的教导。回过来看看世传本《道德经》的经文“专气致柔”,其中的“专”字,《古今汉语词典》:“专,专一,集中在一件事上。”简单说就是专心(用心)守持在一件事上,什么事?气(气息,呼吸)也。而“专气致柔”是说“用心让呼吸缓慢、柔和下来”,这就好理解了。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览”字,甲本、乙本经文作“鉴”字,而“玄鉴”释为“明镜”,不肖。“玄”字作为“镜”字的修饰词,意思可有两种,即:深(远)、虚(不实)。因为“镜”是用来照出人、物的形影的,俗称为“像”,这种“像”是“虚像”,是人们用眼睛可以看见的“虚像”。那么“玄鉴”应是指“看到的虚像”,再引申为“幻视”。又“视”者,察、看也,“览”也。所以,世传本用“览”字,正确。“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排除各种虚无的幻觉,能进入空明透彻的境界吗”,这是对做静功、坐禅的人所提出的质问,因为静坐入禅时是微闭着眼睛的,但是眼前常常出现各种飘来飘去的图像,这就是“玄览”,要“入无”,就不要去“看”这些玄览,才会进入空明的境界。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是书局本的经文,王弼本经文作“爱国治民,能无知乎﹖”甲本、乙本经文作“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知”与“智”都是指“知识”。这与世传本第65章“不以智治国”是一样的,难道这是“爱民治国”吗?既然“爱民治国”不用知识,那么第64章末尾的经文“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能)辅万物之自然”有何用意?如果认为老子在第42章说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是真心实意的,如果认为自然法则是万物恃之以生的法则,如果认为必须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认为原经文世传本第48章“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正确的,那么就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求知的欲望,让人民有知识,让人民都懂得按自然法则办事。能这样做了,才称得上“爱民治国”,才称得上“道法自然(无为)”。所以,这里把那个“知(智)”字,校勘作“为”字。
“天门开阖,能为慈乎?”经文中的“开阖”,甲本、乙本经文作“启阖”,意思相同。“慈”字,原是“雌”字,这里取其义而不重其形。老子特别尊崇母性,把“道”称为伟大的母性(烜牝),宽怀大度,处下守静,处柔守弱,生育抚养……都是母性的崇高品德,老子强调三要,首要即为慈。“夫慈,故能雍”,“夫慈,以展则晟,以收则孤,天将救之,以慈为之”。
“明白四大,能无私乎?”甲本、乙本经文和书局本经文作“明白四达,能无(毋以)知乎”,王弼本经文作“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四达”指什么?高明说:“知白守黑”之义也。不肖。也有人释为“通达无碍”。这里改“四达”为“四大”,又指什么?这就是第25章新经文中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异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明白“四大”是一回事,能否遵循“四大”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从“明白(知)”变为“实践(行)”,还要通过自己去做,而“行于大道,唯私是畏”。所以,老子问“能无私乎”?这里和别的章节一样,变“知”为“私”。王弼本经文作“能无为乎”?能无为,就是道法自然了。能不能做到道法自然,关键是有没有私心,所以把“为”字改作“私”字。
“长而不宰,是谓烜德。”其中的“烜”字原作“玄”字,第6章已经辨析并校勘为“烜”字。
本章勘字:蔼(载)愔(营)颇(魄)守(抱)慈(雌)大(达)私(知)烜(玄)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