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国家将来的栋梁。中国正处于国家仍未完全统一的时代背景中,两岸青年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自不言可喻。如何让两岸年轻人扩大相互交流,正确建立两岸一家亲的共同认知,是当今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简述两岸青年交流现状,并说明目前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与认同的困境,最后就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两岸青年交流发展现状
(一)两岸青年意见交流机制常态化。1990年“台湾青年亚运观光团”到访北京,可以视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滥觞。而在接近20年后的今日,两岸青年交流已不再是零散交流,而是走向定期机制,且各种交流活动的规模也逐步扩大。由于当前台湾经济持续低迷,西进大陆进行创业与就业的人数逐年攀高。根据台湾《远见》杂志的民调发现,2018年大陆“惠台31条”出台后,许多台湾青年世代表示愿意到大陆发展,其中18-29岁的指数比例为59.6%、30-39岁虽然稍低,却也占了46.3%。2019年的海峡青年论坛中,关于两岸年轻人在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的议题成为关注焦点。随着此类交流活动不断的扩大,对于增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与好感,具有积极意义。
(二)台湾青年赴大陆交流人数大幅增加。借由景点参访或是短期访学的体验式交流活动是台湾青年认识大陆的重要渠道。其中,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便是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所举办的“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活动借由亲身接触祖国大陆的大山大水,增进台胞对祖国的认同感。体验式交流最大的特点便是能借由实际走访大陆,与大陆青年面对面交流,进而建立友谊,逐步使两岸年轻人构建认同。
(三)两岸青年交流议题日趋深入与专业化。两岸青年交流走过快20个年头,交流也从一开始较为肤浅的蜻蜓点水,到现在已经进入较为敏感的政治议题。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火热而蓬勃发展,台湾年轻学者能够有较多的机会直接将年轻世代对两岸未来发展的看法直接地与大陆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讨论。俗语说“见面三分情”,许多两岸的问题,若有了人情因素的融入,加上同年龄层之间共同语言所能产生的共鸣,更有机会在困难的议题上激荡出智慧火花,最终凝聚成共赢方案,携手共创两岸更美好的未来。
二、两岸青年交流与认同的困境
虽然两岸的交流确实已经从零散的“点”,进入到持续的“线”,未来甚至可期待成为遍地开花的“面”,但是若从建构认同的角度上,两岸青年交流仍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
(一)交流模式的问题。长久以来,两岸青年交流很大一部份是涉台单位、教育相关机构、学校等带有官方色彩的机关所发动,因此很容易流于形式主义。许多论坛、夏(冬)令营被批为“交流时热热闹闹,结束后冷冷清清”,“为交流而交流”。此外,两岸青年交流的形式较为单一,多半是座谈会、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因此也常被批评“缺乏创新性与持续性”。另一个问题是参与活动对象存在代表性疑虑。由于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宣传常常依赖“口耳相传”,所以常可见到交流活动中多是熟面孔,且受邀的青年朋友存在颇大的“政治共性”。此外,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大陆青年的参与程度较台湾青年低(人数、地域普及程度均如此)。这些问题使得两岸青年交流由于“样本误差”,导致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虽然频仍,但所得到的总结意见并无法呈现出真实两岸青年的全貌。
(二)交流内容的问题。由于当前两岸交流着重于以“文化认同”建构两岸青年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因此交流活动的主题较多属于较不敏感性的范畴。诚然“文化认同”确实是两岸融合发展非常关键的议题,不过这种“偏软”议题的趋势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已经明显面临瓶颈。这状况虽已逐渐受到关注,但适度增加两岸青年在交流内容上敏感议题的比重,仍是值得调整的方向。其次,有研究者发现有些两岸交流活动成效不如预期的原因是出于活动设计或是主办方在传达信念时过于急切。石勇在针对台湾年轻人做的调研中有台湾青年表示,部分交流活动“意识形态灌输痕迹太重”,“主办方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这些反映容易导致台湾青年对于大陆的负面观感,与当初举办活动的期待背道而驰。最后,也有论者认为现阶段两岸青年交流项目着重在“物质性认同”轻忽“心灵性认同”。由于台湾经济发展停滞,因此大陆的各项惠台政策对台湾青年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然而,如同李家新所忧心,由于过分强调物质支持,且这种“短期、表面合作并不能自然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利益与精神连结”,因此在建构两岸认同上的效果恐怕有限。
(三)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问题。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困扰的一环。由于台湾几任领导人采取“去中国化”政策,使得台湾民众在国族认同上出现结构性转变。根据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持续17年的调查,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不断降低,且从2005年开始大概都落在3%-4%之间;而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则有下降的趋势。 2014年起,台湾社会出现了热门议题──“天然独”。“天然独”主要指生于1980年之后的台湾年轻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幷且认同台湾现状是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独台)”。然而,这个名词本质上是政治口号,毕竟认同是后天所建构,台湾年轻族群对于国族认同与国家未来看法,絶大部分与主政者所推行的政治方向有关。而正是由于众多台湾学子已建构了紊乱的国族认同,因此在进行两岸青年交流并试图增进两岸认同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三、两岸青年深化交流与建构认同的几点浅见
(一)持续推动与优化体验式交流。多数研究发现,曾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较高。联合报在2019年9月24日发布的民调数字再次印证这个结论。曾去过大陆的民众,有59%对大陆民众有好感, 33%对大陆政府观感正面;两个数字均比没有造访过大陆的台湾民众所做的调查结果高15%。这代表了体验式交流对于两岸关系长期发展扮有絶对的重要性。目前两岸青年主要的体验交流形式以景点参访与短期交流为主,未来若要加强对于彼此好感的持续增进,如何将体验式交流正面效应提升是关键。较可行的方向是从教育着手,例如学生两岸修学分、年轻师资交换与访学等方式,使两岸青年能较长期体验对岸的生活,建立起情感的联系。除此之外,也有识者建议提供更多机会给台湾年轻人在大陆进行实习、担任志工等较为深入基层的体验式交流,增进台湾青年对于大陆社会的瞭解,也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推进。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交流需更重视新媒体的功能。根据各项数字显示两岸民众的网络使用率高。在台湾地区,引述台湾网络资讯中心的调查报告,2018年台湾12岁以上民众平均“个人曾经上网率”为82.1%,其中15-39岁的上网率均超过90%。 最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年龄段台湾网民众使用社群网站(如Facebook, Google+)的比例高达九成,特别是20-24岁的受访者中有99.4%使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在大陆地区,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大陆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其中10-39岁的年轻族群占全体大陆网民的67.8%(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26.8%)。此外,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用户使用率则分别为 83.4%、58.8%与42.3%。从两岸的各项调查数字可以发现,两岸年轻族群是使用网路的主要族群,且他们对于社交网络媒体的使用比例较高,因此如何加以善用年轻族群对于网络的高度使用性是今日两岸青年交流提升成效的一个重要议题。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媒体由于具备了便捷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自由性等特点,因此成为青年们抒发言论的平台。而社交网络媒体被普遍认为是能够进行较深层次的交流渠道,所以若能好好利用,将可以扮演两岸青年互动的重要窗口。
另外,两岸青年运用社交网络媒体其实对于增进认同已经有了一定正面效益。许多要到海峡彼岸长(短)期求学或观光的学子们,借由互访对岸青年主流社交平台提问与搜集资讯,多能有效地解决难题。而众多台湾学生更是因为使用大陆的社交媒体而顺利融入大陆社会,幷且借此建立了海峡友谊。
然而,当前两岸青年的网络交流存在一个显着的困扰,即是两岸青年对于社交网络媒体的使用差异。在台湾,主要的社交网络媒体是LINE、Facebook、PTT、Instagram、Twitter、Google等,但是大陆的主流媒体是微信、QQ、微博、百度等,故而虽然两岸年轻人都用大量使用网络表述意见与进行社交行为,却因为使用的媒介不同,导致各玩各的、缺乏互动。当然,两岸均有青年使用对岸热门社交网络媒体,但毕竟是少数,所以如何能让两岸青年拥有共同热爱使用的社交网络媒体成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要务之一。
针对这现象,较为具有共识性的对策是建议大陆要秉持“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精神,逐步开放大陆青年使用台湾年轻世代热门的社交媒体。年轻人有较具理想性与情感冲动倾向,虽然一时之间可能会因为长期两岸分隔所积累的差异,导致两岸青年在政治性敏感议题上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是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两岸青年一定要有交流,纔可能在不断沟通与互动过程中,最终建立起友谊与认同。
(三)重塑台湾青年正确的国族观念。如何拨乱反正“天然独”世代的国族观念,俨然已成为今日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上迫不容缓的问题。对于这个议题,可化约为教育与文化二范畴。在教育范畴,首要解决的便是台湾的历史课纲问题。课纲的错乱国族观是导致台湾年轻世代认同紊乱最根本的因素。过去2008年马英九担任领导人期间,虽然意识到历史课纲的重要,但因为顾忌太多,导致只做了“微调”,最后成效不彰。其次,名人与媒体是台湾青年获得国族意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台湾各界在发表言论时,均应顾念民族大义,言行举止要为历史负责。
在文化范畴,强调传统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并加以进行时代创新,是吸引与增进两岸青年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大陆在这方面的步调走在台湾前面。大陆在2017年便强调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交流实效,实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容差异、消除隔阂、增进认同。”事实上,在两岸文化创业者的努力之下,对于提升各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已有卓越的成果。诸如两岸故宫均制作各式精致影片、贩售各式极具巧思的文创商品等引起“故宫热”,吸引众多年轻人走进故宫,幷且爱上“中国风”文物。
此外,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重点不应止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两岸由于民间交流热络,两岸的流行文化早已相互渗透,两岸青年在追星、看剧、玩网游等生活方式的共性,实际上已经先一步实现两岸统一。总之,虽然流行文化被视为青年亚文化,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多元性,同时在建构认同更是扮演了不容忽略的重要角色。
四、结语
如同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交流在1990年开端后,历经近20年的经验积累,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均不可同日而语。回顾这几年的两岸青年交流,虽然仍存在着进步空间,然而两岸年轻世代在各种活动交流中的碰撞与互动,以及“体验式交流”中对于大陆基层社会的生活经验,均有效提高了两岸青年的相互瞭解与体谅,对于构建认同极具有正面帮助。最后,引述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的话语做结:两岸青年更多交流,增进理解,年轻时成为好朋友,“两岸未来一定会建立起和平的关系”。
刘奕伶,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监事。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