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信丰安西圩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安西圩与嘉定、古陂、大塘埠并列为信丰的四大圩镇,也是信丰桃江河东片的主要集镇。
在我的记忆里,每月二、五、八逢圩日,除本乡本土的老表,东至金盆山,南边龙州、隘高,西到柳塘、小江,北达古陂、新田,甚至于县城嘉定的四乡八邻,都挑箩提筺,骑车驮架满载着自己的特产前来交易,人流攒动,熙熙攘攘,中午高峰时,水泄不通。
每年正月初八还有个开圩仪式,开圩是春节过后一年初始逢圩的重要日子(正月的初二、初五不逢圩),劳作了一年的老表,有无买卖都得来讨个彩头凑个热闹,这个圩日交易是次要的,更多的是拜年、聚会和祝福,每条水都有几个大屋场组织的龙灯,马灯,狮头队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吹吹打打,穿梭于圩镇的大街小巷之中作揖祝福,赶上场子还要舞上一番。
安西圩位于县城东南29千米,崇墩河、上径河汇合于西北角,属舟形河谷地。
上径河,也称上堡河,发源于和连山将军寨西麓,和连山那时还是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这里的老狮喷水(瀑布)至今仍是安西一景;上径河由东南向西北流至安西圩,穿过圩的中心,把圩分成三部分,成丁字形,像旧时推砻的砻钩,上径河沿着丁字形一横的下方流过后,在丁字形带钩处拐弯再横腰穿过一竖,夹着下堡街奔流而去。
上径河河面宽阔,最宽处可达百米,最窄处也在一二十米,靠上径河的中堡街打铁巷临河的房子,都架有一个高高的支架,俗称吊脚楼,在河边排成一排;吊脚楼的居民取水是用一吊桶直接甩到河里提上来,每天早上取水的人们在吊脚楼的楼桥上也是排成一排,形成安西圩一道独特的景观。
崇墩河,又称东坑河,发源于东坑与虎山交界的老芫山,流经信丰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村落崇墩,故名崇墩河。因在马古山湾筑了一个拦河坝,下游河面虽然宽阔但水流明显见小,在安西圩背(丁字形的一横上方)中、下堡街背后穿过;又因地势的原因,到达圩口大屋湾时,地势陡降,形成一个跌坎,进入安西圩后,河床峭窄,布满了嶙岩怪石,最宽处还不到20米,水流湍急;所以靠河边的建筑都垒有一道高达十几米的石灰砖墙,远远望去,房子就象建在城堡上,河对岸又是大屋湾村一排排密匝匝的树林和毛竹,这是安西圩的另一道景观。
上径河、崇墩河在安西圩汇合后,随流量的增大和流速的加快,向北直下。在莲丰的河角子和窑岗河融入后汇合成安西河,流经坪石,于龙虎口注入桃江。
榕树、骑楼和沙坝是往日安西圩的三大显着特征。
榕树在我们赣南随处可见,但树形奇特有点历史的古榕也属稀罕。安西圩这种古榕也只有四棵。
从县城到安西,沿着信安公路,越过石门径的山峰,弯过莲丰河角子,便是个平平坦坦的小盆地,一条平行于安西河长约两公里的笔直笔直的公路直达安西圩,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崇墩河边中山公园一株高大的榕树。
中山公园说是公园,实际就是一块坪地,是公社开大会、放电影、重大聚会及周边生产队晒谷子的重要场所。据说当年为纪念中山先生是要立公园的,最早还有个戏台,不知为何,现在只留下这么一个地名和一个牌楼。
从中山公园榕树边的木桥越过崇墩河,往右进入安西圩的下堡街,左边是信丰桃江河东片规模最大的完全小学安西小学。安西小学原是座文昌宫,南邻崇墩河,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与中山公园相向,水环树荫,是传道授业办学的风水宝地,安西的所有人才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进了安西圩,街道两旁便是一栋一栋的骑楼了,这骑楼是南方尤其是客家区域集镇的典型建筑。传统的集镇居民基本上都是商户,所谓骑楼,就是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骑楼一般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为住宅。
骑楼的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个店号,诸如“泰生堂”“万顺号”“永昌号”之类,有的直接就是老板的人名,这些店号大部是镏金的牌匾,挂在骑楼临街的中央或廊檐下的正门上方,少量的骑楼临街一面砌的是砖墙,招牌就直接镌刻在墙上;人们从招牌上大致知道店家的规模和经营范围,如泰生堂药铺、万顺号南货烤烟、永昌号杂货,所以人们称店家也是以店号为记。
解放后,店家们参加公私合营吃了商品粮(安西人管这叫“上面粮”,意为上面拨的粮),还保留店铺,大部分的骑楼则成了地道的民居,但牌匾还在。这些不做生意的骑楼居民,絶大部份都不是本地人,尽管我们这也是客家聚集区,但圩上的居民又以外地客属为多,而且还都有帮系,广东兴宁、梅县以手艺人为多,木工、泥瓦、建筑、染布、缝纫、金银手饰及铜器;福建上杭、永定的经营以南北杂货;本省临江(樟树)人从事药业,而南康人则大多是竹编篾匠;本地人以餐饮为主,另外还有少量潮汕及北方人。
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骑楼牌匾的主人惶惶不可终日,牌匾成了罪证,有的摘下藏了起来,有的用泥巴把招牌糊了,有的表现比较革命的干脆当众砸了或点火烧了。当年曾火红一时,气势不凡带着明显时代印记的牌匾,如今几乎消失,风光不再。那些骑楼也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在圩镇改造过程中销声匿迹了。
消失的还有与骑楼相匹配的街道。旧时,安西圩街道的街面都是鹅卵石铺就而且用石灰浆抹平,特有一种韵味,尤其是到了夏日的夜晚,孩子们都穿着高趿(木屐),在街上奔跑,那高趿敲在石板上声音格外清脆,甚至可以说是悦耳。街面两旁的排水沟用石砖砌得齐齐整整,我们管它叫沟坑,户户相连,街街相通,大雨一下,街道水及瓦檐水一汇,它就象一条小河,哗哗啦啦地汇到圩上的两条河里,只要不是暴雨,我们都会淘气地用杂物在沟坑里拦坝,有时竟然会发现小鱼在沟坑里游弋。
安西圩上径河、崇墩河的激流冲出了仙人潭和砻钩潭。上堡的仙人潭水深,漩涡中深不见底,下堡的砻钩潭大,湍流中较为平缓,两个潭的四周形成大小不一的沙滩,我们称之为沙坝,沙坝上分别有两座木桥连接三堡。
这几个沙坝中,上堡沙坝地处圩中央显得最为热闹,每逢圩日,我们聚在沙坝上,远远望着上径河漂流而下的竹排和木排,驶入仙人潭;撑排佬们唱着山歌打着吆喝,就象点点飞舟搏风击浪,那飘逸和潇洒足以让我们这些充满想象的小孩疑神疑仙顶礼膜拜。
后来,人民公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上径修了一座水库,河水一下子乾涸了许多,竹排和木排是放不了啦,和连山的竹木改成汽车运了,那运竹木的车都叫“汽车团”。这沙坝却越来越大,但缺了河水的冲刷,少了先前的那种玲珑剔透,布满了淤泥。再后来,人们战天斗地,在丁字形的一横的前头,筑起了一条大坝,河水改道了,在马井直接汇入崇墩河,并利用圩口大屋湾地势陡降形成的跌坎落差,又筑坝修建了一座水轮泵,用于碾米、发电。水轮泵建成后还敲锣打鼓发喜报隆重地纪念了一番,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小水电。
穿圩而过的上径河,河床慢慢乾涸被填了,人们在这上头盖起了新的房屋和市场。过了没多久,在一场水灾过后,水轮泵彻底垮塌了,留了几个孤零零的墩子。
如今圩场扩大了许多,但怎么看,似乎缺了点什么,这就是水的涟漪,水的灵气。
2013年夏于北京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