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中断!装订受阻!发行叫停!文学习作刊物《这一代》面临着殀折的境地。
1979年11月25日下午,在武汉大学桂园八舍二楼韩德全老师的宿舍里,召开了中文系77级班干部会议。会上,韩老师通报了《这一代》杂志编辑印刷的基本情况和当时遇到的困难,让大家研究下一步怎么办。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大家认为,《这一代》杂志是大学生的习作刊物,尽管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学生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同的看法可以在学生中相互讨论、相互争鸣。因此,该杂志在校园内的交流应当可行。随即,会议研究了下一步计划。
(1)目前这本杂志,要完整印刷已无可能。对于残缺不全的《这一代》,由编辑部迅速起草一个说明,附在即将装订的杂志中。(2)动员全年级同学联系单位,完成《这一代》的装订工作。(3)做好发行准备。首先请中文系资料室出面协调,将主办单位和已付订金的杂志寄出。余下的杂志由全年级同学到武汉各大院校出售。(4)因为缺页,价格由原定每本0.48元改为0.35元。会议还确定由我负责制定发行方案,陈世清同学负责财务。
会后,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陈惠文同学联系到一家愿意接受装订工作的街道装订社;编辑部迅速起草了“告读者书”,同学们连夜刻蜡纸几十张,通宵推印在《这一代》的封二上;我也根据会议精神拟好了发行方案。
1979年11月30日上午,部分同学去装订社钞写邮寄地址,并将1.58万本杂志,按每包50本打包成316包,全部运回。其中3800本留在中文系由我们自己发行;另外1.2万本交给武汉大学校内的珞珈山邮政营业所,按照每个院校1000本的数额,直接挂号邮寄给除武汉大学之外的其他12个主办的院校学生社团。由于珞珈山邮政所规模很小,业务量有限。经协商,同意分三天邮寄完。从我保存的邮件清单中记载,具体邮寄时间和12个主办院校的收件人分别是:
1979年11月30日寄往——
陕西西安西北大学中文系77级方竞(邮件编号075-094)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中文系77级罗建明(邮件编号095-114)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中文系77级徐敬亚(邮件编号115-126、190-197)
1979年12月1日寄往——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大学中文系77级张也频(邮件编号130-149)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中文系71号信箱徐仁祥(邮件编号150-169)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苏炜(邮件编号170-189)
1979年12月2日寄往——
天津市南开大学中文系78级周婴戈(邮件编号198-217)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78级周聂(邮件编号218-237)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77级徐永清(邮件编号238-257)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477信箱徐晓(邮件编号258-277)
北京市北京大学32号楼334室李春(邮件编号278-391)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李宁(邮件编号373-408)
我们自己发行的3800本,优先保证了预订读者和赠阅杂志的分配。其中,已交订金的读者1465本。发给办刊人员138本,包括作者58本,编委15本,参与的工作人员(本年级全体同学)65本。根据《这一代》编委会提供的名单,向有关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社会团体、文学杂志社和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赠阅59本,包括胡耀邦、胡乔木、周扬、巴金、张光年、陈荒煤、王蒙、刘心武、冯牧、蒋子龙、刘宾雁、刘绍棠、白桦、柯岩、公刘、李春光、管用和、王文生等人,以及全国学联、北京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委文教办、团省委、《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文艺部、《文汇报》、《人民文学》、《文学评论》、《文艺报》、《诗刊》、《上海文艺》、《作品》、《当代》、《长江文艺》、《湖北日报》文艺部等单位。此外,还向校系领导和老师赠送了12本。
余下的2126本在武汉高等院校发行。我们根据各院校的地理分布状况,将同学们编为六个组,每个组都有武汉市的同学参加,一则他们熟悉交通,二则他们一般都有月票,可减少交通费用。具体分组的情况是:
第一组,由刘晨锋、王桥英、李运抟、王家新、陈文新、胡晓晖、柯青、刘耀先、吴兆龙、吴江南、李聪辉、张天明、姜兆荣、王庆存、谢湘、王东升、蔡靖泉17人组成,领杂志600本,负责华中工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湖北建工学院、湖北工学院的发行。
第二组,由刘海清、张洪峰、张冀平、杨厚兰、张水舟、叶绪明、张强、陈晋8位同学组成,领杂志300本,负责武汉师范学院、武汉水运学院、武汉钢铁冶金学院的发行。
第三组,由张立伟、张安东、徐少舟、陈顺智、王三峡、沈瑞花、林秀珍7位同学组成,领杂志200本,负责湖北财经专科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湖北中医学院的发行。
第四组,由方晓红、徐业安、蔡诗红、雷喜梅、丁兴国5位同学组成,领杂志100本,负责湖北医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发行。
第五组,由于可训、王星、方玲、张杰、杨可鸣、熊辉、宋靖7位同学组成,领杂志300本,负责武汉医学院、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湖北教师进修学院的发行。
没有编入组内的同学留校负责邮寄打包、填写地址和本校的发行。
1979年12月1日星期六,有的组上完课,就扛着杂志出发了,他们来到各院校的图书馆或大门前叫卖,可能是因为周六,有的同学还在上课,有的忙于自习,有的忙于回家,也可能是有的同学还来不及瞭解这本杂志,第一天的发行不太理想。第二天是星期日,同学们总结经验,在原来6个组的基础上化整为零,组成15个小组,深入到各院校的图书馆、学生食堂和人员集中的地方,结果发行异常火爆,到了中午,杂志全部销售一空。
此后几天,桂园八舍不断有人前来索要杂志。先来先得,直到我们把所有的杂志都处理光了,还有人要买,有的同学没办法,只好忍痛把发给自己的那一本也奉献出来。
吕波自述:
波祖籍山东威海,1954年3月出生于湖北襄阳。1岁随父母工作调动到汉口,1960年9月又随父母支援山区到湖北恩施咸丰。
自幼好学,成绩尚可。文革兴起,大学梦碎。投笔从戎,混迹军营。曾带领十人小分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数百场,在偏僻山城轰动一时。为此,立功提干,任恩施军分区文化干事。
“四人帮”倒台,高考恢复。好奇尝试报考,万幸榜上有名。虽未被第一志愿的武汉大学经济系选中,却被第三志愿的中文系録取。悲喜交加,悲的是专业并未遂愿,喜的是有幸与各位才子佳人相识。大学四年,自感来自教育欠发达的大山区,基础差,学识有限,不思创作,潜心读书,每每考试,死记强背,竟然过关。
大学毕业后按总部规定回原部队工作。一年后,军队文化教育兴起,奉调入湖北省军区,从事军地两用人才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1987年,百万大裁军,武汉军区撤销,我所在的湖北军区人员爆满,一直未能适应军营生活方式的我,趁势转业,进入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开始了公务员生涯。
面对新的转折,本想干点业务,却被死死地“钉”在办公室。原以为小单位人事简单,办事容易,没想到……对此,我一直保持的基本态度是与人为善,不弄是非。先后从事人事、党务和文秘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期间,到湖北省中央企业会计学会任秘书长两年,创办了《财政监督》杂志,任执行总编。后政企脱钩回到单位。现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
一生坚守的信念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年轻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2007年8月突发心肌梗塞,心脏前壁下壁部分坏死,所幸的是受死神召唤却被拒之门外。
收入一般,有房无车。业余生活上网、散步、旅游。妻为武汉大学退休教师,子大学毕业于华东科技大学生科院,先后在美澳求学。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