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2月8日电(作者汪毅夫)昨日,我在《台湾旧诗和现代生活里的“三正”》说到夏历正月,说到“夏历较合于农时,故又称农历”,临末还说:“奉劝忙于‘去中国化’的人,别瞎忙了,好好过个年,好好做个有年有节、有礼有数、有大有小、有规有矩的中国人罢。”
据报导,在台湾近日还真的有人提问:“我们今天还在跟随中国农民系统的农历,是不是很废呀?”
“年兜时节”、“正月正时”不要“教示囝仔”,这是古训。面对无知的问题和提问人,我想心平气和地讲一段有关“农历”的故事。1895年,日人入据台湾后,即将光绪年号改为明治年号,甚至在登録户籍时将台湾人生卒年里的中国年号如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一一换算为日本年号;纪月、纪日则从农历一律改用新历、废止农历。应该认为,改年号和废农历属于日人的文化侵略,是政治问题;而使用新历涉及的问题,包括是否采用新历同农历对照的办法来推行新历,则属于技术问题。日人出于政治考量而不顾及技术问题。这给台湾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须知,祖先的纪念、神明的祭拜、农事的安排、商户的“交关”(生意往来包括结算和兑付),乃至起厝(盖房)、娶某(娶妻)选择“好日子”以及“算八字”(测生辰八字即算命)等都离不开农历。于是,福建泉州著名的“择日馆”洪潮和继成堂推出了“专售台湾”的《洪潮和通书》,即新历和农历相对照、新历和农历合并的历书,在台湾销量很大。1911年辛亥鼎革,民国政府推行新历,并按照临时大总统令和参议院决议,内政部于1912年2月颁布《中华民国元年新历书》,新历、农历幷存,新历加星期、农历附节气,但删去了吉凶神宿的内容。这样一来,原本“专售台湾”的《洪潮和通书》在大陆也大有销路。为防盗版,民国初年的晋江县知事(清代称知县,民国初年称县知事,后改称县长)还发布保护《洪潮和通书》版权的《晋江县公署布告》,文称“洪潮和于前清雍正年间由钦天监奏准在泉城开设继成堂择日馆,迄今二百余年。所造通书,月份、节气与春牛图,悉与宪书吻合。发行以来,民间称便”云云。我曾见1929年版的《洪潮和通书》,书前有“专售台湾”字样,并有“参校门人”名録400人,其中“台湾门人”140人。
从1895年以来、自1912年以降,新历、农历并行不悖,民间称便,良有以也。倘若今日有人出于政治考量,将“农历”列入“去中国化”清单,则其人当被历史列为“废人”,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2018年2月7日凌晨记于北京)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